某农用车车架疲劳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意义 | 第11-12页 |
·疲劳寿命问题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国外疲劳寿命评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疲劳寿命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车架模型的建立 | 第16-25页 |
·车架断裂问题研究与改进方案 | 第16-17页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17页 |
·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17页 |
·有限元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车架数模的获取 | 第19-21页 |
·车架的关键参数 | 第19-20页 |
·车架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构建车架CAE模型 | 第21-24页 |
·车架部件的引入 | 第21页 |
·车架CAE模型的合理简化 | 第21-24页 |
·车架铆钉的仿真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车架模态实验与分析 | 第25-41页 |
·模态理论与计算 | 第25-27页 |
·模态研究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车架部件模态条件建立 | 第26页 |
·车架无边界条件模态计算 | 第26-27页 |
·无边界条件模态实验 | 第27-31页 |
·模态方法介绍 | 第27页 |
·实验设备和原理 | 第27-28页 |
·车架部件的吊装方式选取 | 第28页 |
·激振器的放置和方案的选取 | 第28页 |
·测点的布置 | 第28-29页 |
·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9-31页 |
·模态结果比较 | 第31页 |
·无边界条件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车架的工作模态实验 | 第32-35页 |
·农用车车架工作模态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8页 |
·车架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试验结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车架动态分析 | 第41-48页 |
·动态分析概述 | 第41页 |
·多体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41-42页 |
·构建整车模型 | 第42-43页 |
·整车强化路面试验 | 第43-47页 |
·试验目的 | 第43-44页 |
·实验系统组成 | 第44-45页 |
·实验工况选择 | 第45页 |
·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动载荷的获取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车架疲劳分析 | 第48-54页 |
·车架疲劳介绍 | 第48页 |
·疲劳分析基本理论 | 第48-50页 |
·有限元分析 | 第50-51页 |
·S—N曲线生成 | 第50-51页 |
·模态位移曲线 | 第51页 |
·车架疲劳寿命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车架结构改进 | 第54-59页 |
·结构优化介绍 | 第54页 |
·车架敏度分析 | 第54-56页 |
·车架结构优化方案 | 第56-57页 |
·优化后车架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模态频率分析 | 第57页 |
·优化后疲劳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全文总结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