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 ·转移支付 | 第16页 |
| ·财政转移支付 | 第16-17页 |
| ·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 第16页 |
| ·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 第16-17页 |
| ·财政转移支付的分类 | 第17页 |
| ·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7-18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页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18页 |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 ·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 | 第19-21页 |
| ·弥补财政的纵向不平衡 | 第19页 |
| ·弥补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 第19页 |
| ·体现政府特定的政策意图 | 第19-20页 |
| ·纠正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 | 第20-21页 |
| 第3章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34页 |
|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现状 | 第21-30页 |
| ·一般性转移支付 | 第21-25页 |
| ·专项转移支付 | 第25-29页 |
| ·税收返还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税收返还均等化作用较弱 | 第32页 |
| ·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仍然较低 | 第32-33页 |
|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分配不科学 | 第33页 |
| ·转移支付结构缺乏法制化和透明度 | 第33-34页 |
| 第4章 国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实践与借鉴 | 第34-39页 |
| ·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实践 | 第34-37页 |
| ·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的澳大利亚模式 | 第34页 |
| ·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美国模式 | 第34-36页 |
| ·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并重的日本模式 | 第36-37页 |
| ·国外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 ·明确的划分各级事权和财权 | 第37页 |
| ·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 | 第37-38页 |
| ·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 第38-39页 |
| 第5章 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措施 | 第39-45页 |
|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目标 | 第39-40页 |
|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目标 | 第39页 |
| ·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社会目标 | 第39页 |
|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 | 第39-40页 |
|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的原则 | 第40-41页 |
| ·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 | 第40页 |
| ·“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原则 | 第40-41页 |
| ·法制化和规范化原则 | 第41页 |
|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的措施 | 第41-43页 |
| ·逐步缩小税收返还比重 | 第41-42页 |
| ·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第42页 |
| ·清理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 第42-43页 |
|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 第43-45页 |
|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 第43页 |
| ·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 | 第43页 |
| ·对转移支付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