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理论物理学论文--非线性物理学论文--混沌理论论文

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建模及其混沌电路实现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0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8-19页
   ·多涡卷混沌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9-27页
     ·产生多涡卷混沌吸引子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多涡卷混沌吸引子的方向数量第20-21页
     ·多涡卷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第21-26页
     ·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7-30页
第2章 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原理第30-50页
   ·电流反馈放大器的电路和模型第30-31页
   ·CFOA的集成电路原理图第31-32页
   ·电流反馈放大器的闭环特性第32-37页
     ·同相输入的闭环特性第32-35页
     ·反相输入的闭环特性第35-37页
   ·电流反馈放大器的特性综述及其应用第37-38页
   ·电流反馈放大器的模拟电路第38-49页
     ·受控电源第38-40页
     ·放大器第40-42页
     ·减法器第42-43页
     ·加法器第43-44页
     ·积分器第44-45页
     ·微分器第45-46页
     ·CFOA的非线性特性第46-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混沌理论及Lorenz-like系统研究第50-74页
   ·引言第50-51页
   ·混沌运动特征第51-52页
   ·混沌的主要研究方法第52-54页
   ·Lorenz-like系统提出第54-55页
   ·Lorenz-like系统的特性第55-65页
     ·耗散性和吸引子的存在性第55页
     ·平衡点稳定性第55-56页
     ·混沌相图和庞加莱图第56-58页
     ·李亚谱诺夫指数图和分岔图第58-64页
     ·波形和频谱第64-65页
   ·Lorenz-like系统电路实现第65-67页
   ·Lorenz-like系统的同步第67-71页
     ·线性反馈同步原理第67-68页
     ·Lorenz-like系统的线性反馈同步第68-71页
   ·Lorenz-like系统同步电路实现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基于PWL多涡卷混沌系统的研究第74-95页
   ·引言第74-75页
   ·基于PWL的 1-D多涡卷混沌系统第75-84页
     ·引言第75页
     ·一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75-77页
     ·电路设计第77-82页
     ·电路仿真第82-83页
     ·本节小结第83-84页
   ·基于PWL的 2-D多涡卷混沌系统第84-88页
     ·引言第84页
     ·二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84-85页
     ·电路设计第85-87页
     ·电路仿真第87-88页
     ·本节小结第88页
   ·基于PWL的 3-D多涡卷混沌系统第88-94页
     ·引言第88-89页
     ·三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89-91页
     ·电路设计第91页
     ·电路仿真第91-93页
     ·本节小结第93-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建模及其混沌电路研究第95-124页
   ·引言第95页
   ·一维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建模及其混沌电路研究第95-106页
     ·引言第95-96页
     ·一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96-98页
     ·电路设计第98-102页
     ·电路仿真第102-106页
     ·本节小结第106页
   ·二维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建模及其混沌电路研究第106-114页
     ·引言第106页
     ·二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106-111页
     ·电路设计第111-112页
     ·电路仿真第112-114页
     ·本节小结第114页
   ·三维多涡卷混沌吸引子参数建模及其混沌电路研究第114-123页
     ·引言第114-115页
     ·三维多涡卷混沌系统第115-119页
     ·电路设计第119-120页
     ·电路仿真第120-123页
     ·本节小结第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结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7页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37-139页
附录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InAs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