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20页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问题缘起第12-13页
  2.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2.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1.研究思路第18页
  2.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创新点第19-20页
  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第19页
  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19-20页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概述第20-28页
 (一)志愿精神与大学生志愿精神第20-21页
  1.志愿精神的内涵第20页
  2.志愿精神的特征第20-21页
  3.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第21页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1.西方志愿精神的思想溯源第21-22页
  2.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第22-23页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第23-24页
  4.当代雷锋精神的价值底蕴第24-25页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第25-28页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意识并履行社会责任第25-26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6页
  3.有利于弘扬志愿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第26-27页
  4.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27-28页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第28-32页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第28-29页
  1.社会公众心理需求日渐上升第28页
  2.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较高第28-29页
  3.国家的重视与大力倡导第29页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第29-32页
  1.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不够充分第29页
  2.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存在利己倾向第29-30页
  3.大学生缺少良好的志愿服务技能第30页
  4.学校中缺乏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第30-32页
三、影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因分析第32-37页
 (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意识与志愿行为未统一第32-33页
  1.部分大学生缺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第32页
  2.部分大学生缺少对志愿精神的积极践行第32-33页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且管理不够完善第33-34页
  1.学校中欠缺志愿精神课程教育第33页
  2.学校中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第33-34页
 (三)家庭对志愿精神培育的关注与参与度低第34页
  1.家庭对志愿精神的关注程度低第34页
  2.家长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低第34页
 (四)社会综合因素对志愿精神培育的影响第34-37页
  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影响第34-35页
  2.社会思潮多样化对志愿精神培育的影响第35页
  3.政府和社会的志愿服务保障力度不充分第35-37页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策探究第37-44页
 (一)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正确志愿观第37-38页
  1.学校开设志愿精神课程第37页
  2.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第37-38页
 (二)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环境,营造志愿氛围第38-39页
  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第38页
  2.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第38-39页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意识和志愿能力,健全志愿人格第39-40页
  1.实现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第39页
  2.实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的知行统一第39-40页
 (四)构建志愿精神培育长效机制,加强志愿保障第40-42页
  1.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第40-41页
  2.建立合理激励机制第41页
  3.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第41-42页
  4.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第42页
 (五)借鉴吸收成功经验,营造全新志愿文化第42-44页
  1.外国政府培育的成功经验第42-43页
  2.我国港台地区特色的培育方式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