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诗歌批评:概念界定及历史嬗变 | 第11-13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新时期背景下的80年代诗歌批评 | 第15-25页 |
·语境:重建中的诗界秩序 | 第15-20页 |
·现代新诗历史的重叙 | 第16-17页 |
·当代诗性精神的重构 | 第17-18页 |
·多元并存格局的重组 | 第18-20页 |
·特征:嬗变中的批评特质 | 第20-25页 |
·主体的位移:由“标准制定者”到“诗意阐释者” | 第20-22页 |
·立场的转换:从服从主流话语到发出真实声音 | 第22-23页 |
·方法的革新:单一社会学方法到多元方法的融合 | 第23-25页 |
2 80年代诗歌批评的焦点话题 | 第25-36页 |
·重评与发现:诗歌流派及个体诗人研究 | 第25-29页 |
·现代诗歌流派的追认 | 第26-27页 |
·重评被贬低的诗人与发现被埋没的诗人 | 第27-29页 |
·论争与对话:众声喧哗中的诗学探索 | 第29-33页 |
·诗歌现代化论争 | 第29-30页 |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争 | 第30-31页 |
·围绕“第三代诗歌”的理论争鸣 | 第31-33页 |
·交融与互渗:新时期诗论话语的重建 | 第33-36页 |
·中西方批评资源的整合 | 第33-34页 |
·当代诗歌批评话语的建构 | 第34-36页 |
3 80年代诗歌批评话语类型与诗评家个案举要 | 第36-48页 |
·“历史时代的考察者”——社会历史批评 | 第36-40页 |
·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实践 | 第37-38页 |
·谢冕: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歌者 | 第38-40页 |
·“思维与意义的潜在性”——心理学批评 | 第40-43页 |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实践 | 第40-42页 |
·吴思敬:新时期诗学的心灵探路者 | 第42-43页 |
·"立足于文本层面的分析”——细读法批评 | 第43-48页 |
·传统诗评与新批评理论影响下的批评形态 | 第44-45页 |
·孙玉石:与现代主义诗歌同行的解诗者 | 第45-48页 |
4 80年代诗歌批评的局限与价值 | 第48-56页 |
·年代诗歌批评探索之路上的误区 | 第48-51页 |
·搁浅价值判断后的隐患 | 第49-50页 |
·滞后与重复的研究状态 | 第50-51页 |
·80年代诗歌批评的价值与启示 | 第51-56页 |
·接续“历史”后的“重建” | 第52-53页 |
·“承上启下”的批评实践 | 第53-54页 |
·中西结合的批评之路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