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3页 |
·端粒 | 第16-18页 |
·端粒的发现史 | 第16-17页 |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端粒酶 | 第18-22页 |
·端粒酶的发现史 | 第18页 |
·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 第18-21页 |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21-2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水稻端粒酶RNA候选序列的获得及农杆菌双元表达载体体系的构建 | 第23-43页 |
·前言 | 第23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水稻全基因组的提取 | 第24页 |
·候选序列的获得 | 第24-28页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野生型序列的获得 | 第24-25页 |
·突变型序列的获得 | 第25-28页 |
·突变型大片段的获得 | 第25-26页 |
·突变型小片段的获得 | 第26-25页 |
·突变型序列的获得 | 第25-28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T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T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T载体的连接转化 | 第28-29页 |
·T载体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29-30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T载体质粒的酶切检测 | 第30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p Cambia1301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30-32页 |
·p Cambia1301穿梭质粒的连接转化 | 第30-32页 |
·p Cambia1301穿梭质粒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32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LBA4404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LBA4404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LBA4404双元载体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野生型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4-35页 |
·突变型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5-37页 |
·突变型大片段的获得 | 第35-36页 |
·突变型小片段的获得 | 第36-37页 |
·突变型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7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T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T载体阳性克隆的菌液PCR鉴定 | 第37-38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T载体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pCambia1301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39-41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T载体质粒以及pCambia1301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pCambia1301穿梭质粒载体阳性克隆的菌液PCR鉴定 | 第40-41页 |
·野生型和突变型-LBA4404双元载体阳性克隆的菌液PCR鉴定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水稻转基因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转基因植株的培养 | 第43-57页 |
·前言 | 第43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51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3-48页 |
·培养基母液配方 | 第43-45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45-48页 |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8-49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49页 |
·农杆菌侵染水稻愈伤组织 | 第49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49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鉴定 | 第49-50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和生根 | 第50-51页 |
·转基因苗的锻炼和移栽 | 第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水稻成熟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 | 第51-52页 |
·农杆菌侵染后共培养的水稻愈伤组织 | 第52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鉴定 | 第52-53页 |
·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转基因苗 | 第53-55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57-66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的提取 | 第57-59页 |
·实验前准备 | 第57-58页 |
·裂解液的配制 | 第58页 |
·端粒酶的提取 | 第58-59页 |
·端粒酶的体外酶促反应 | 第59页 |
·酶促反应产物的回收 | 第59-60页 |
·酶促反应产物的检测 | 第60-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未突变型与突变型端粒酶活性比较 | 第62-63页 |
·突变型端粒酶的酶促产物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水稻转基因植株染色体端粒末端的鉴定 | 第66-73页 |
·前言 | 第66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端粒的体外扩增 | 第66-67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66页 |
·PCR扩增单个端粒序列 | 第66-67页 |
·端粒序列的检测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单个端粒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68-69页 |
·端粒序列的检测结果 | 第69-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