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企业财务报告相关的舞弊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一、财务报告舞弊原因的分析理论 | 第12-15页 |
(一) 舞弊三角论 | 第12-13页 |
(二) “GONE”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冰山理论 | 第14-15页 |
(四) 风险因子理论 | 第15页 |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形成状况研究 | 第15-16页 |
三、财务报告舞弊的具体方式研究 | 第16页 |
四、财务报告舞弊败露后的处罚研究 | 第16页 |
五、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研究 | 第16-17页 |
六、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技术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企业财务报告舞弊产生原因及危害 | 第19-29页 |
一、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原因 | 第19-25页 |
(一) 动机或压力 | 第19-21页 |
(二) 机会 | 第21-25页 |
(三) 借口 | 第25页 |
二、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 | 第25-29页 |
(一)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 第25-26页 |
(二) 误导投资者 | 第26页 |
(三) 损害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权益 | 第26-27页 |
(四) 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和社会的失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准则中防范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规定 | 第29-35页 |
一、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要求增多 | 第29-31页 |
(一) 取消有关个别财务报表中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信息披露的豁免 | 第29页 |
(二) 扩大了关联方的范围,明确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三) 对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添加 | 第30-31页 |
二、取消存货中后进先出法的计价方法 | 第31页 |
三、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 | 第31-32页 |
四、全面、严格地制定资产减值准则 | 第32-33页 |
(一) 资产减值确认的不同 | 第32页 |
(二)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不同 | 第32页 |
(三) 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不同 | 第32-33页 |
五、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 第33-34页 |
六、2014年发布的新准则,信息披露更加严格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 第35-43页 |
一、掩盖收入 | 第35-36页 |
二、债务重组 | 第36-37页 |
三、公允价值计量 | 第37-38页 |
四、金融资产重分类 | 第38页 |
五、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转换 | 第38-39页 |
六、借款费用 | 第39-40页 |
七、无形资产 | 第40-41页 |
八、关联交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防范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 | 第43-51页 |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 | 第43-44页 |
(一)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43页 |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第43-44页 |
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 第44-45页 |
三、构建会计职业判断案例库 | 第45页 |
四、加强独立审计职能 | 第45-47页 |
五、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六、健全法制,加大惩治力度 | 第48-51页 |
(一)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 | 第48页 |
(二) 加大刑事责任的深度和程度 | 第48-49页 |
(三) 构建诚信制度,完善道德失范惩戒机制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