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过渡金属碳化物(Re2C、RuC和IrC)的实验合成与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新型超硬的轻元素化合物 | 第9-10页 |
·新型超硬的过渡金属轻元素化合物 | 第10-13页 |
·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特性 | 第13-15页 |
·结构性质 | 第13-14页 |
·电子性质 | 第14页 |
·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碳化物的主要用途 | 第15页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计算方法与实验方法 | 第17-25页 |
·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 第17-19页 |
·赝势法 | 第19-20页 |
·CASTEP 程序包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Re_2C 的实验合成及性能测试 | 第25-37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页 |
·Re_2C 的高温高压合成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Re_2C 晶体成分的确定 | 第28-29页 |
·晶体结构的确定 | 第29-30页 |
·拉曼分析 | 第30-31页 |
·Re_2C 的超不可压缩性 | 第31-32页 |
·材料性能测试 | 第32-35页 |
·Re_2C 的硬度测试 | 第32-33页 |
·Re_2C 的高温氧化性 | 第33-35页 |
·Re_2C 的P-T 相图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RuC 理论预测及结果分析 | 第37-49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理论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8-42页 |
·立方结构 | 第38-40页 |
·六方结构 | 第40-41页 |
·正交结构 | 第41-42页 |
·结构优化设置 | 第42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结构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机械稳定性的判定 | 第43-45页 |
·动力学稳定性判定 | 第45页 |
·ZB-RuC 的电子性质 | 第45-46页 |
·硬度的计算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IrC 理论预测与结果分析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机械稳定性判定 | 第51-53页 |
·动力学稳定性判定 | 第53页 |
·ZB-IrC 电子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硬度的计算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