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野茉莉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东京野茉莉研究进展 | 第10页 |
·容器育苗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国内容器育苗概况 | 第11页 |
·国外容器育苗概况 | 第11页 |
·容器育苗技术 | 第11-15页 |
·育苗容器研究 | 第11-13页 |
·育苗基质研究 | 第13-15页 |
·基质物理性质的研究 | 第14页 |
·基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14-15页 |
·基质成分和配比对容器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15页 |
·容器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15-16页 |
·用物理方法矫正根系畸形 | 第16页 |
·采用化学法断主根 | 第16页 |
·使用 NAA 促进侧根生长 | 第16页 |
·改变苗型 | 第16页 |
·容器苗质量评价体系 | 第16-18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基质材料 | 第18页 |
·试验种子处理及播种方法 | 第18页 |
·容器育苗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9-21页 |
·基质物理性质 | 第19页 |
·基质化学性质 | 第19页 |
·苗木形态指标 | 第19-20页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0页 |
·根系活力测定 | 第20页 |
·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5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东京野茉莉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 | 第22-32页 |
·不同基质配比理化性质分析 | 第22页 |
·不同基质配比的苗木高生长规律 | 第22-23页 |
·不同基质配比的苗木地径生长规律 | 第23-24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容器苗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东京野茉莉容器苗质量指标之间相关性比较 | 第30页 |
·基质理化性状与容器苗质量相关性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东京野茉莉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 第32-40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容器苗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6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容器苗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7-40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东京野茉莉容器苗营养来源与结构 | 第40-45页 |
·全氮、全磷、全钾初始值及其差异性 | 第40-41页 |
·不同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剩余状况 | 第41-42页 |
·18cm×16cm 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剩余状况 | 第41-42页 |
·21cm×17cm 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剩余状况 | 第42页 |
·不同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消耗 | 第42-44页 |
·18cm×16cm 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消耗状况 | 第42-43页 |
·21cm×17cm 容器规格下基质营养消耗状况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不同基质配比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容器规格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关于容器苗苗木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6-47页 |
·容器苗营养来源与结构 | 第47页 |
·基质成分配比和容器规格筛选结果 | 第47页 |
·对苗期管理的建议 | 第47-48页 |
·水肥管理 | 第47-48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48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8-49页 |
5.结论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部分试验照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