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23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墙面绿化 | 第8-10页 |
·植物景观 | 第10页 |
·墙面绿化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墙面绿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新型墙面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3-40页 |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查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与概况 | 第23页 |
·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 | 第23-24页 |
·调查内容 | 第24-25页 |
·新型墙面绿化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植物种类 | 第25页 |
·技术形式 | 第25-29页 |
·栽培基质 | 第29-30页 |
·灌溉管理 | 第30-31页 |
·植物景观效果 | 第31-35页 |
·上海地区新型墙面绿化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植物种类 | 第35-36页 |
·技术形式 | 第36页 |
·栽培基质 | 第36页 |
·灌溉管理 | 第36-37页 |
·新型墙面绿化现状总结与发展建议 | 第37-40页 |
·现状总结 | 第37页 |
·优点 | 第37-38页 |
·出现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新型墙面绿化的植物景观美学评价 | 第40-56页 |
·评价范围和对象 | 第40页 |
·评价方法 | 第40-45页 |
·评价方式 | 第40-41页 |
·评判者 | 第41页 |
·照片的拍摄与选取 | 第41-42页 |
·评价幻灯片和问卷的编制 | 第42-45页 |
·打分表的回收和数据整理 | 第45页 |
·美景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美景度得分值的标准化处理 | 第45页 |
·景观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景观因子量化值与 SBE 评分结果 | 第46-48页 |
·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美景度差异分析 | 第48-50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评价模型 | 第50-55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景观因子的解释 | 第52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2-55页 |
·评价结果对新型墙面绿化景观构建的指导意义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分析与优化建议 | 第56-66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56-58页 |
·基本遵循科学性原则,合理选择适生植物 | 第56页 |
·注重植物色彩对比,景观丰富多变 | 第56-57页 |
·注重植物形态对比,真假植物组合 | 第57页 |
·因地制宜,植物搭配满足功能需要 | 第57页 |
·主次分明,主题鲜明 | 第57-58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植物种类较少,乡土植物不受重视 | 第58页 |
·小气候环境内植物搭配不合理 | 第58页 |
·缺乏文化特征和艺术性 | 第58-59页 |
·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植物景观无法维持 | 第59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的优化建议 | 第59-64页 |
·经典案例分析 | 第59-62页 |
·优化建议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新型墙面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66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美学评价 | 第66-67页 |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1:上海、杭州、南京和武汉四市新型墙面绿化植物名录表 | 第73-78页 |
附录2:上海市新型墙面绿化植物名录表 | 第78-81页 |
附录3:用 SBE 法评价的新型墙面绿化案例照片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