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 第9-10页 |
·当代科技革命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兴起 | 第10页 |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 第10-11页 |
·全人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西方关于全人教育理论的研究 | 第11页 |
·我国关于全人教育理论的研究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关于全人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5-23页 |
·全人 | 第15-19页 |
·全人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教育的概念 | 第16-19页 |
·全人教育 | 第19-21页 |
·全人教育目标的体现 | 第19-20页 |
·教育对全人教育的作用 | 第20-21页 |
·教育目的与大学的教育目的 | 第21-23页 |
·教育的目的 | 第21页 |
·大学教育的目的 | 第21-23页 |
3 我国大学教育与全人教育 | 第23-33页 |
·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全人教育 | 第23-27页 |
·党的教育方针 | 第23页 |
·我国不同时期领导人对全人教育理念的初步提出 | 第23-26页 |
·全人教育理念的确立 | 第26-27页 |
·全人教育的全面实施 | 第27页 |
·大学教育目的与大学全人 | 第27-29页 |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 第27-28页 |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大学教育目标与大学全人 | 第29-33页 |
·大学教育的目标 | 第29-30页 |
·大学教育目标对大学全人的意义 | 第30-33页 |
4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33-39页 |
·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 | 第33-35页 |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 第33-34页 |
·中国教育传统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与实践 | 第34-35页 |
·我国大学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35-37页 |
·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大学生全面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我国高等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教育资源短缺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第37-38页 |
·教育模式的单一、守旧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第38-39页 |
5 我国大学全人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 | 第39-46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宏观目标体系 | 第39-40页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39页 |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 | 第39-40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微观目标体系 | 第40-43页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神圣使命 | 第41页 |
·教育标准多元化的形成是必然趋势 | 第41-42页 |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第42-43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个体目标体系 | 第43-46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价值目标 | 第43-44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成长目标 | 第44-45页 |
·大学全人教育的学业目标 | 第45-46页 |
6 大学全人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46-58页 |
·理论教育是大学全人教育的主阵地 | 第46-48页 |
·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 第46-47页 |
·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47-48页 |
·开展理论教育的工作保障 | 第48页 |
·教育实践是大学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48-51页 |
·党团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成长成熟 | 第49页 |
·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 第49-50页 |
·社会实践活动全面锻炼学生能力 | 第50-51页 |
·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 第51页 |
·校园文化是大学全人教育的重要环境 | 第51-53页 |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51-52页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 第52-53页 |
·教育管理是大学全人教育的制度保障 | 第53-55页 |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 第53页 |
·把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 | 第53-54页 |
·加强日常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54-55页 |
·家庭教育是大学全人教育的必要补充 | 第55-58页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第55页 |
·家庭教育的自身规律 | 第55-56页 |
·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探讨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