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4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2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2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 | 第26-33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26-32页 |
(二) 研究起点 | 第32-33页 |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33-39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33-3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39-4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9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39-41页 |
第二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 | 第41-79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41-64页 |
(一) 高校科研团队 | 第41-57页 |
(二) 高校创新能力 | 第57-64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64-71页 |
(一) 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 | 第64-68页 |
(二) 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 第68-71页 |
三、基本理论构建 | 第71-79页 |
(一) 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构建 | 第71-76页 |
(二) 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构建 | 第76-79页 |
第三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 | 第79-120页 |
一、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79-89页 |
(一) 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79-85页 |
(二) 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的互动演变 | 第85-89页 |
二、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 | 第89-107页 |
(一) 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 | 第89-96页 |
(二) 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良性互动关系 | 第96-103页 |
(三)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互助双赢关系 | 第103-107页 |
三、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 | 第107-120页 |
(一) 案例访谈设计与调查 | 第107-110页 |
(二) 案例A的考查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三) 案例B的考查与分析 | 第114-119页 |
(四) 国内案例分析的启示 | 第119-120页 |
第四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比较研究 | 第120-153页 |
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120-131页 |
(一)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 | 第120-125页 |
(二)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 | 第125-127页 |
(三)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 | 第127-129页 |
(四)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体系 | 第129-131页 |
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 | 第131-143页 |
(一)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 | 第131-134页 |
(二) 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 | 第134-136页 |
(三) 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 | 第136-138页 |
(四) 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 | 第138-141页 |
(五) 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 | 第141-143页 |
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 | 第143-153页 |
(一) 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建设 | 第143-147页 |
(二) 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建设 | 第147-151页 |
(三) 国外案例分析所获得的启示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 第153-180页 |
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153-159页 |
(一) 孕育阶段 | 第153-155页 |
(二) 产生阶段 | 第155-156页 |
(三) 成长阶段 | 第156-157页 |
(四) 创新阶段 | 第157-159页 |
二、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59-169页 |
(一) 总体规模偏小 | 第159-162页 |
(二) 内部活性不足 | 第162-164页 |
(三) 学术产出不高 | 第164-167页 |
(四) 引领作用不强 | 第167-169页 |
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 | 第169-180页 |
(一) 理念滞后 | 第169-172页 |
(二) 体制羁绊 | 第172-175页 |
(三) 投入偏低 | 第175-178页 |
(四) 评估偏颇 | 第178-180页 |
第六章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180-207页 |
一、创新理念 | 第180-184页 |
(一) 超前发展的理念 | 第180-181页 |
(二) 规范管理的理念 | 第181-182页 |
(三) 全面创新的理念 | 第182-184页 |
二、改革体制 | 第184-199页 |
(一) 改革管理体制以增强内部活力 | 第184-190页 |
(二) 改革激励体制以提高学术产出 | 第190-194页 |
(三) 改革人才体制以造就领军人才 | 第194-199页 |
三、增加投入 | 第199-203页 |
(一) 增加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 第200-202页 |
(二) 增加地方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 第202-203页 |
(三) 增加高校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 第203页 |
四、完善评估 | 第203-207页 |
(一) 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 | 第203-204页 |
(二) 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 | 第204-207页 |
结语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0页 |
附录 | 第220-234页 |
后记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