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图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29页 |
一、学术史综述 | 第12-24页 |
二、相关界定 | 第24页 |
三、选题的学术价值 | 第24-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26-29页 |
第一章 德占胶州和山东植棉事业的兴起 | 第29-72页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棉业形势 | 第29-54页 |
一、国外棉业沿革、中国棉花种植及华棉纺织业的递嬗 | 第29-32页 |
二、中外棉货贸易变迁和民族棉纺织工业发轫 | 第32-34页 |
三、三色旗叠映下的胶州——德国“模范”殖民地的开辟 | 第34-54页 |
第二节 东亚棉纺织业崛起及美棉在山东引种 | 第54-72页 |
一、中国棉业新形势 | 第54-65页 |
二、青岛棉货贸易崛起和腹地扩大植棉 | 第65-72页 |
第二章 1914~1928年间中日在青岛及其腹地的棉利之争 | 第72-112页 |
第一节 青岛日资棉纺织业兴起及其对腹地利权的蚕食 | 第72-82页 |
一、日本占胶州和攫取山东利源 | 第72-75页 |
二、青岛的日资棉纺织工业 | 第75-79页 |
三、日商主导的美棉拓殖业 | 第79-82页 |
第二节 青岛回归及棉业利权的挽回 | 第82-103页 |
一、中国收回青岛的努力 | 第82-87页 |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青岛棉业 | 第87-103页 |
第三节 一战与青岛及其腹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 | 第103-112页 |
一、一战期间的民族制造业 | 第103-105页 |
二、一战后期日华纱厂的竞相发展及日资纱厂的胜出 | 第105-108页 |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的成因 | 第108-112页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青岛及腹地棉业发展 | 第112-219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棉业新政 | 第112-147页 |
一、中国棉业危机 | 第113-119页 |
二、国民政府干预棉产及棉运的工作 | 第119-137页 |
三、华资纱业的复苏 | 第137-147页 |
第二节 工商保育政策下的青岛棉业 | 第147-173页 |
一、沈鸿烈振兴青岛工商事业的努力 | 第147-152页 |
二、口岸——腹地棉业链条的重构 | 第152-158页 |
三、弱势进取的青岛华资棉纺织业 | 第158-173页 |
第三节 腹地“模范省”的棉业工作 | 第173-219页 |
一、青岛腹地贸易秩序的整饬 | 第174-185页 |
二、美棉种植事业的新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进步 | 第185-209页 |
三、国货制服运动和山东棉业的盛衰 | 第209-219页 |
第四章 青岛棉业进步与腹地区域经济变迁 | 第219-285页 |
第一节 从棉花美化到棉花神话 | 第219-247页 |
一、山东棉花工业品质的铸就 | 第219-239页 |
二、“要发家、种棉花”——推广美棉的成就 | 第239-247页 |
第二节 山东棉花交易市场和鲁棉商业信誉 | 第247-269页 |
一、青岛腹地棉花交易网络 | 第247-256页 |
二“棉惑”问题及其解决 | 第256-269页 |
第三节 抵制日货下的青岛棉业 | 第269-285页 |
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频繁的抵制日货运动 | 第270-275页 |
二、困难逼出正确——弱势民族资本的抉择 | 第275-285页 |
结论 | 第285-2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3-303页 |
致谢 | 第303-3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04-3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