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宋代文章评点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引言第13-39页
 第一节 评点与宋代文章评点界说第13-22页
  一、评点第13-16页
  二、宋代文章评点第16-22页
 第二节 宋代文章评点的研究现状第22-36页
  一、关于"评点"的界定和性质第22-24页
  二、关于评点的产生问题第24-26页
  三、宋代文章评点之形式与内容第26-27页
  四、重要评点者及重要评点文献研究第27-36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6-39页
  一、研究思路第36-37页
  二、研究方法第37-39页
上编 宋代文章评点之文献考析第39-157页
 第一章 南宋前期评点第40-60页
  第一节 吕祖谦及其评点著作第40-41页
  第二节 《古文关键》第41-57页
   一、《古文关键》版本第41-44页
   二、《古文关键》的编评者第44-46页
   三、《古文关键》编选目的及体例第46-47页
   四、《古文关键》评点形式第47-49页
   五、《古文关键》评点思想第49-57页
  第三节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第57-60页
 第二章 南宋中后期评点(上)第60-103页
  第一节 饶辉《圈点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第61-62页
  第二节 楼防《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第62-73页
  第三节 真德秀《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第73-87页
  第四节 王霆震《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前集》第87-98页
  第五节 汤汉《东涧先生妙绝今古文选》第98-103页
 第三章 南宋中后期评点(下)第103-157页
  第一节 马括、李诚父等人的评点第103-117页
   一、马括《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第103-107页
   二、李诚父《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第107-114页
   三、刘震孙《新编诸儒批点古今文章正印》第114-115页
   四、方逢辰《蛟峰批点止斋论祖》第115-116页
   五、周应龙《文髓》第116-117页
  第二节 魏天应等《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第117-124页
   一、《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评点形式第120-122页
   二、《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评点思想第122-124页
  第三节 谢枋得《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第124-140页
   一、《文章轨范》评点形式第125-131页
   二、《文章轨范》评点思想第131-140页
  第四节 刘辰翁文章评点第140-157页
   一、刘辰翁及其评点著作第140-149页
   二、刘辰翁评点形式第149-152页
   三、刘辰翁评点思想第152-157页
下编 宋代文章评点之本体研究第157-214页
 第四章 宋代文章评点之成因第158-166页
  第一节 宋代文章评点形成之历史渊源第158-162页
   一、笺注训诂、诗文品评传统等是"评"之源头第158-160页
   二、读书中的句读、标记等是"点"之始端第160-162页
  第二节 宋代文章评点形成之现实原因第162-166页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第162-164页
   二、评点者自身的个人因素第164-165页
   三、评点形式本身的因素第165-166页
 第五章 宋代文章评点之类型第166-173页
  一、古文评点与时文评点第166-168页
  二、通代评点与断代评点第168-169页
  三、科举评点与非科举评点第169-171页
  四、编者自评与编者集评第171-172页
  五、评点者地域类型第172-173页
 第六章 宋代文章评点之形态第173-182页
  第一节 "点":画龙点睛第174-178页
   一、点(、)第174-175页
   二、长抹(|)第175页
   三、小圈(o)第175-176页
   四、短抹(|)第176页
   五、围圈(○)第176-177页
   六、界划(∟或﹁)第177页
   七、括弧(())第177页
   八、截(—)第177页
   九、框(□)第177页
   十、空心点((?))第177-178页
  第二节 "评":拨云见日第178-182页
   一、"评"之形式第178-180页
   二、评语第180-182页
 第七章 宋代文章评点之内容第182-214页
  第一节 以阅读为主之修养论第182-184页
  第二节 以写作为目的之阅读论第184-197页
   一、阅读对象:以唐宋名家为主,尤为注重宋文第184-187页
   二、作品阅读法第187-194页
   三、作家阅读法第194-196页
   四、强调比较的阅读方法第196-197页
  第三节 以表意为目的之写作论第197-214页
   一、强调文章立意第197-198页
   二、点明用字方法第198-199页
   三、指明组句方法第199-200页
   四、明示结构方法第200页
   五、明确行文方法第200-201页
   六、标明文章体格第201-202页
   七、明示创新技巧第202-203页
   八、指明修辞方式第203-205页
   九、指陈写作弊病第205页
   十、标举语言得体第205-211页
   十一、重视形式之美第211-214页
结语第214-221页
附表 宋代文章评点历史简表(兼诗词评点)第221-226页
书影1、冠山堂本《古文关键》中《获麟解》评点第226-227页
书影2、宋刻本《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前集》中《送孟东野序》评点第227-228页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第228-235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废名的学术研究
下一篇: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