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选题背景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第12-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整体理念和研究方法第15页
   ·灵感来源及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第16-23页
   ·理性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第16-18页
     ·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释义第16-17页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分析第17-18页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现状第18-19页
     ·制定法律法规第18页
     ·探索管理办法第18-19页
     ·更新技术手段第19页
     ·推进网络政务第19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19-23页
     ·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手段较为陈旧第19-20页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有效保障第20页
     ·伦理道德失范,网络舆情导控乏力第20-21页
     ·教育、自律不足,监管主体单一第21-23页
第3章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第23-31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第23-25页
     ·统筹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管理的需要第23页
     ·社会管理形态与时俱进的需要第23-24页
     ·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特征的需要第24页
     ·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需要第24-25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第25-27页
     ·顺应社会形态衍变的必然结果第2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25-26页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平台第26页
     ·促进官民良性互动、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第26-27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第27-31页
     ·本质与目的第27页
     ·体制与机制第27-28页
     ·原则与界限第28-29页
     ·价值与目标第29-31页
第4章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根基第31-37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第31-32页
     ·逻辑层面第31页
     ·理论层面第31-32页
     ·实践层面第32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来源第32-34页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第32-33页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33页
     ·网络化治理理论第33页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33-34页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第34-37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理论的新发展第34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作用理论的新贡献第34-3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新境界第35-36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则与秩序论断的新高度第36-37页
第5章 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分析第37-46页
   ·转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手段第37-38页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第37-38页
     ·更新先进技术手段第38页
   ·理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第38-40页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第38-39页
     ·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第39页
     ·推进信息公开机制第39-40页
   ·健全网络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益第40-42页
     ·坚实依法治网基本方略第40页
     ·完善网络社会立法体系第40-41页
     ·促进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第41-42页
   ·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监管模式第42-43页
     ·职能转变:有限政府第42页
     ·破除垄断:多元治理第42-43页
     ·凝聚合力:政民协同第43页
   ·重视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及引导控制第43-46页
     ·事前预警体系建设第44页
     ·事中管控能力建设第44页
     ·事后引导机制建设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与制度发展研究
下一篇: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