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9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综述 | 第20-3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3-33页 |
| ·文献评价 | 第33-34页 |
| ·研究趋势 | 第34-35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35-36页 |
| ·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综合评价法 | 第36-37页 |
| ·ESDA 方法 | 第37页 |
| ·空间回归模型 | 第37-38页 |
|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38-39页 |
| 第二章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原理 | 第39-48页 |
|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39-44页 |
| ·工业化 | 第39-40页 |
| ·城镇化 | 第40-41页 |
| ·农业现代化 | 第41-43页 |
|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现实选择 | 第43-44页 |
|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关系 | 第44-46页 |
| ·“三化”相互关系的历史传承 | 第44-45页 |
|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 第45-46页 |
|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的实现 | 第46-48页 |
| ·工业为主导,城镇不断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 | 第46-47页 |
| ·工农关系不断调整,城乡发展加快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长江流域“三化”发展现状 | 第48-82页 |
|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阶段演变 | 第48-55页 |
| ·第一阶段(1950-1978 年):工业化主导阶段 | 第48-49页 |
| ·第二阶段(1978-2002 年):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阶段 | 第49-51页 |
| ·第三阶段(2003 年—至今):城乡一体化加速融合,三化不断协调 | 第51-55页 |
| ·长江流域研究范围 | 第55-56页 |
| ·长江流域工业化现状 | 第56-61页 |
| ·长江流域经济增长总况 | 第56-57页 |
| ·长江流域工业化发展水平 | 第57-59页 |
| ·长江流域工业竞争力比较 | 第59-61页 |
| ·长江流域城镇化现状 | 第61-67页 |
| ·人口城镇化 | 第61-63页 |
| ·空间城镇化 | 第63页 |
| ·经济城镇化 | 第63-65页 |
| ·社会城镇化 | 第65-66页 |
| ·城镇化的区域不平衡分析 | 第66-67页 |
| ·长江流域农业现代化现状 | 第67-80页 |
| ·农业区划 | 第68-69页 |
| ·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 | 第69-73页 |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73-78页 |
| ·农业产出水平 | 第78-80页 |
|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80-82页 |
| ·工业化带动能力不强 | 第80-81页 |
|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 第81页 |
| ·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 | 第81-82页 |
| 第四章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82-106页 |
| ·建立长江流域“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82-83页 |
|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第82页 |
| ·完备性与简明性相结合 | 第82-83页 |
| ·实用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 第83页 |
| ·数据的可比性与公开性 | 第83页 |
|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3-86页 |
| ·指标体系设计 | 第83-85页 |
| ·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85-86页 |
| ·模型与方法 | 第86-88页 |
| ·基于功效系数的指标处理 | 第86页 |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86-87页 |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87页 |
| ·协调度分析 | 第87-88页 |
| ·区域不平衡指数 | 第88页 |
| ·基于省域层面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 | 第88-99页 |
| ·数据来源 | 第89页 |
|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 第89-95页 |
|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95-98页 |
| ·长江流域区域“三化”协调度分析 | 第98-99页 |
| ·基于地级市层面的沿江“三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 第99-104页 |
| ·数据来源 | 第99页 |
| ·沿江城市“三化”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 第99-102页 |
| ·各市协调度分析 | 第102-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长江流域“三化”的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分析 | 第106-119页 |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06-108页 |
| ·空间权重的确定 | 第106页 |
| ·Moran‘s I 指数:一种测量空间自相关的方法 | 第106-108页 |
|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108页 |
| ·长江流域“三化”的总体格局与特征 | 第108-109页 |
| ·长江流域“三化”的可视化描述及总况 | 第108-109页 |
| ·长江流域“三化”的空间布局的演变 | 第109页 |
| ·长江流域“三化”的空间数据探索分析 | 第109-114页 |
| ·长江流域 11 省市的空间权重矩阵 | 第110-111页 |
| ·“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11-113页 |
| ·“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13-114页 |
| ·区域经济增长对“三化”综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第114-117页 |
| ·人均 GDP 与“三化”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15页 |
| ·空间回归模型的构建及选择 | 第115-117页 |
| ·“三化”的空间溢出效应 | 第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不同主体功能区“三化”协调推进的机制设计及模式选择 | 第119-134页 |
| ·长江流域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 | 第119-120页 |
| ·优化开发区域 | 第119页 |
| ·重点开发区 | 第119页 |
| ·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 | 第119-120页 |
| ·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 | 第120页 |
| ·禁止开发区 | 第120页 |
| ·不同主体功能区在“三化”协调推进中的相互关系 | 第120-122页 |
| ·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设计 | 第122-126页 |
| ·区域联动机制 | 第122-123页 |
| ·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 第123-124页 |
| ·三农投入增长机制 | 第124页 |
| ·产城相依机制 | 第124-125页 |
| ·人口迁转一体机制 | 第125页 |
| ·城乡一体机制 | 第125-126页 |
| ·长江流域不同主体功能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126-133页 |
| ·城市化区:全域型“三化”同步推进模式 | 第126-128页 |
| ·农产品主产区:产业联动型“三化”协调推进模式 | 第128-130页 |
| ·生态功能区:生态“三化”型协调推进模式 | 第130-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134-139页 |
| ·结论 | 第134-135页 |
| ·主要对策建议 | 第135-137页 |
|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流域农产品有效供给 | 第135-136页 |
|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 第136-137页 |
| ·发展壮大小城镇,构建城市经济集群 | 第137页 |
| ·研究不足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附录 | 第148-1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