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论文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3页
   ·研究背景第9-15页
     ·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第9-10页
     ·文化产业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第10-13页
     ·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与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契机第13-15页
   ·研究范围第15-17页
   ·研究意义第17-20页
     ·现实意义第18-19页
     ·理论意义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页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0-21页
   ·创新与不足第21-23页
第二章 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第23-36页
   ·文化、民族文化的涵义及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与类型第23-31页
     ·文化的涵义第23-25页
     ·民族文化的涵义第25-26页
     ·民族文化资源的涵义第26-28页
     ·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第28-29页
     ·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价值第29-31页
   ·文化产业第31-36页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第31-36页
       ·文化产业的概念第31-33页
       ·文化产业的分类第33-36页
第三章 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第36-46页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第36-38页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第36-37页
     ·英国文化学派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第37-38页
     ·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第38页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第38-43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研究现状第43-46页
第四章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探讨第46-72页
   ·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第46-53页
     ·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产业化可行性第47-49页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益与维度第49-52页
     ·文化产业发展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反哺作用第52-53页
       ·提供保护资金第52页
       ·增强保护意识第52-53页
       ·拓宽保护渠道第53页
   ·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层面的分析第53-63页
     ·文化产品的供给特征第53-54页
     ·文化产品的供给函数第54-56页
     ·文化产品的消费特征第56-58页
     ·文化产品的需求函数第58-60页
     ·文化市场的供需均衡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供需的影响第60-63页
       ·文化产品的供需均衡第60-61页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供需的影响第61-63页
   ·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层面的分析第63-72页
     ·文化产业发展的木桶理论第63-67页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理论第67-72页
       ·耗散结构理论第67-70页
       ·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第70-72页
第五章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征第72-93页
   ·乌江流域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第72-89页
     ·乌江流域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第72-78页
       ·乌江流域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资源第72-73页
       ·乌江流域省级以上风景名胜文化资源第73-76页
       ·乌江流域重要历史遗址遗迹文化资源第76-78页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第78-89页
       ·乌江流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第81-83页
       ·乌江流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第83-89页
   ·乌江流域显性文化资源、灰色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的分类第89-93页
第六章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概况、发展动力及市场分析第93-116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第93-104页
     ·经济发展概况第93-94页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第94-96页
     ·主要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第96-104页
       ·毕节地区第96-97页
       ·安顺地区第97-98页
       ·六盘水地区第98-99页
       ·贵阳地区第99-100页
       ·遵义地区第100-101页
       ·黔东南地区第101-102页
       ·铜仁地区第102-103页
       ·渝东南地区第103-104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第104-110页
     ·动力一:国民收入的增长第104-106页
       ·协整分析第104-106页
       ·格兰杰因果分析第106页
     ·动力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106-110页
       ·乌江流域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第107-108页
       ·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第108-110页
   ·乌江流域文化市场分析第110-116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本土市场发展历程第110-112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市场的预测与拓展第112-116页
第七章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16-124页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硬伤”第116-118页
     ·交通条件落后第116-117页
     ·融资渠道不畅第117页
     ·人力资源匮乏第117-118页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软伤”第118-124页
     ·文化品牌缺失第118-119页
     ·发展理念滞后第119页
     ·发展方式欠佳第119-124页
       ·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文化元素的挖掘第119-120页
       ·重文化产品的生产,轻文化产业的培育第120-121页
       ·重文化产品的数量,轻文化产品的质量第121页
       ·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轻持续的发展能力第121-122页
       ·重区域利益的竞争,轻跨区域资源整合第122-124页
第八章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第124-154页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24-129页
     ·从政府干预视角进行划分第124-126页
       ·政府主导型模式第124-126页
       ·市场主导型模式第126页
     ·从资源密集程度进行划分第126-129页
       ·科技主导型模式第126-127页
       ·资本主导型模式第127-128页
       ·资源主导型模式第128-129页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29-139页
     ·上海:创意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29-131页
     ·北京:综合开发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31-133页
     ·深圳:创意+媒体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33-134页
     ·浙江:民营崛起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34-136页
     ·湖南:品牌建设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36-137页
     ·云南:民族特色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137-139页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第139-154页
     ·以乌江流域地区为整体的“协同创新开发模式”第140-143页
     ·以乌江流域地区为整体的“文化品牌开发模式”第143-146页
     ·以贵阳、遵义为代表的“综合推进开发模式”第146-147页
     ·以毕节、安顺为代表的“特色资源开发模式”第147-150页
     ·以铜仁、黔东南为代表的“项目突破开发模式”第150-152页
     ·以渝东南为代表的“小狗经济开发模式”第152-154页
第九章 对策建议第154-178页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第154-159页
     ·人才培养注重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结合第154-156页
     ·人才选用注重领军人物与普适人才相结合第156-157页
     ·人才引进注重刚性和柔性的结合第157-158页
     ·人才激励注重精神与物质的结合第158-159页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第159-161页
     ·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第159页
     ·加强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渗透第159-160页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科技融合第160-161页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保障第161-166页
     ·质量与数量: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强第162-163页
     ·门槛与创新: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融资的倾斜第163-164页
     ·引导与鼓励:直接融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第164-165页
     ·自生与自立:企业自身对文化产业资金的积累第165页
     ·助推与提升:中介机构对文化资本转化的推动第165-166页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第166-169页
     ·加快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第166-168页
     ·积极制定有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第168-169页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第169-178页
     ·促进文化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第169-170页
     ·促进文化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第170-171页
     ·促进文化产品由劣质庸俗向优质高档转变第171-172页
     ·促进文化产业由急功近利向持续发展转变第172-174页
     ·促进文化产业由区域竞争向区域竞合转变第174-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经费投入研究
下一篇:解读凉山彝族死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