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苏联解体的人文制约探究--兼论对我国的镜鉴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6页
   ·论文选题的依据第7-14页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第7-8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4页
       ·学术界研究成果概述第8-9页
       ·国内外主要研究观点第9-13页
       ·研究述评第13-14页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第14-15页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4-15页
     ·研究内容第15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5页
   ·论文达到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第15-16页
第2章 人文因素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态环境的“软实力”第16-21页
   ·人文的含义第16-17页
     ·中国古代的“人文”解析第16页
     ·西方引进的“人文”解析第16页
     ·本文“人文”的含义第16-17页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国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第17-19页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第17-18页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第18页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国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18-19页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第19页
   ·人文制约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第19-21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制约问题根深蒂固第19-20页
     ·当前新的国际形势所迫第20-21页
第3章 苏联解体的人文制约剖析第21-36页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第21-25页
     ·人文社科方面第21-23页
     ·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第23-25页
     ·教育方面第25页
   ·教条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第25-28页
     ·断章取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社会主义超阶段理论第26页
     ·僵化凝固的教条理论,束缚和阻碍了苏联的改革第26-27页
     ·歪曲列宁的合作制思想第27页
     ·没有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27-28页
   ·迷信权威第28-29页
   ·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盛行第29-32页
     ·大国主义盛行第30-31页
     ·大党主义盛行第31-32页
   ·社会自主空间匮乏第32-33页
     ·加强对农村的控制第32页
     ·加强对思想界的控制第32-33页
   ·人文制约是导致苏联体的重要原因第33-36页
第4章 苏联解体的人文制约之成因第36-46页
   ·历史传统:大俄罗斯主义第36-39页
     ·沙皇专制主义第36-37页
     ·弥赛亚使命第37-38页
     ·优秀民族论第38-39页
   ·现实原因: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第39-41页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第39-40页
     ·资本主义“新因素”的缺失第40页
     ·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盛行第40-41页
   ·直接原因:苏联党和政府长期忽视人文环境建设第41-43页
     ·苏联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拒斥第41-42页
     ·苏维埃制度的完美化第42-43页
     ·“思想国有化”第43页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第43-46页
     ·勃列日涅夫时期,西方“和平演变”的强大攻势第44页
     ·戈尔巴乔夫的“解禁”政策, 加快了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步伐第44-46页
第5章 苏联解体的人文制约对我国的镜鉴第46-55页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同苏联类似的人文制约第46-49页
     ·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取得胜利第46-47页
     ·民族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第47-48页
     ·建国后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忽视人文环境建设第48-49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优化我国的人文环境第49-52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第49-50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第50-51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51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坚持稳扎稳打、求真务实的方针第51-52页
   ·关键在党,重在建设第52-55页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52-53页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第53-55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重视党自身的人文精神培育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50年代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的典型—《新人口论》批判研究
下一篇:网络舆论监督视角下的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