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言 | 第8-14页 |
·选题来源 | 第8-10页 |
·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研究设计 | 第12-13页 |
·研究特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历史提供了“典型”机遇 | 第14-22页 |
·1950 年代的政治形势 | 第14-17页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 第14-15页 |
·过渡时期改造知识分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15-16页 |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定位 | 第16-17页 |
·从批“武训传”到反右派斗争 | 第17-20页 |
·《人民日报》发表《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 | 第17-18页 |
·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 | 第18-19页 |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 第19-20页 |
·知识分子成为靶心 | 第20-22页 |
·《武训传》的创作人员做检讨 | 第20-21页 |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受牵连 | 第21页 |
·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 | 第21-22页 |
第3章 “典型”的产生 | 第22-30页 |
·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 | 第22-26页 |
·马寅初简介 | 第22-24页 |
·《新人口论》的产生 | 第24-25页 |
·《新人口论》的内容 | 第25-26页 |
·毛泽东人口思想的急转弯 | 第26-28页 |
·“人多是好事” | 第26页 |
·“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 第26-27页 |
·“现在人多一些,气势旺盛一些” | 第27-28页 |
·趋炎附势的“康生”们 | 第28-30页 |
·政治高层人物批判马寅初 | 第28页 |
·学术界批判马寅初 | 第28-30页 |
第4章 是谁在围攻“典型” | 第30-46页 |
·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批判文章的内容分析设计 | 第30-31页 |
·《新人口论》价值判断的差距 | 第31-39页 |
·批判攻击点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第39-42页 |
·《新人口论》是否秉承马尔萨斯主义? | 第39-41页 |
·《新人口论》是否认为中国人口质量低? | 第41页 |
·《新人口论》是否持资产阶级立场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 | 第41页 |
·《新人口论》中将人口与积累、农业、工业、就业的矛盾揭示出来,是否是反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 | 第41-42页 |
·负面评价的方式与逻辑 | 第42-46页 |
第5章 “典型”的代价 | 第46-52页 |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 第46-47页 |
·错失治理人口问题良机 | 第46页 |
·造成社会思维混乱 | 第46-47页 |
·违反学术规律 | 第47-49页 |
·违反了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 第47-48页 |
·学术出版物丢失了自主性 | 第48页 |
·政治不恰当地主导了学术研究 | 第48-49页 |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重大损失 | 第49-52页 |
·共产党自身党建未做好 | 第49页 |
·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未解决好 | 第49-50页 |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 第50-51页 |
·破坏无产阶级团结统一 | 第51-52页 |
结语 “典型”带动历史 | 第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