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第13页
     ·教学空间发展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建筑教育的发展第13-14页
     ·建筑馆适应性更新成为拓展教学空间的主流第14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研究内容第15页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6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建筑教育发展视角下建筑馆的演变第19-38页
   ·西方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演变第19-28页
     ·“学院派”时期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巴黎美术学院第19-22页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包豪斯建筑学院第22-24页
     ·多元化思潮阶段建筑馆的演变历程第24-28页
   ·西方建筑教育空间演变的历程总结第28-34页
     ·建筑形体组合方式的演变历程第28-30页
     ·建筑形象的演变历程第30-32页
     ·功能组成的日趋复杂第32-34页
   ·我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馆的发展概况第34-37页
     ·我国建筑教育的起源第34页
     ·建筑教育从西化到苏化第34-35页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教育第35页
     ·“学院派”教学体系影响下的东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发展第35-36页
     ·植根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探索的同济 A,B,C 楼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现阶段建筑馆改建扩建的动因分析第38-46页
   ·内在动因——建筑教育自身的发展第38-40页
     ·办学规模扩大第38页
     ·高等教育观念第38-39页
     ·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第39页
     ·教学模式和办学层次第39页
     ·办学特色第39-40页
   ·外在动因——技术、社会因素影响下建筑教育空间新需求第40-41页
     ·信息、生态、构造技术的发展第40页
     ·地域、人文、社会因素的发展第40-41页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对建筑教育空间新要求第41-45页
     ·“创作灵感”的激发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专业感染力第41-42页
     ·“环境育人”的倡导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第42-43页
     ·“互动学习”的提倡要求空间具有极大的可交往性第43页
     ·信息获取渠道的保障要求信息传递平台的拓展第43-44页
     ·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要求试验室相关配套的跟进第44页
     ·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重视与计算机房的设计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现阶段国内建筑馆的适应性改造更新策略及发展趋势第46-94页
   ·国内建筑馆更新实践的现状第46-49页
     ·改扩建的实践现状第46页
     ·改扩建情况的横向对比第46-48页
     ·改扩建的关注重点第48-49页
   ·形象策略——传承与创新第49-54页
     ·形体组合呼应整体环境第49-51页
     ·历史印记的留存与再现第51-52页
     ·时代化建筑表皮的更新第52-53页
     ·地域化建筑表情的更新第53-54页
   ·空间策略——艺术与人文第54-61页
     ·形态——空间尺度的多元探索第54-56页
     ·界面——空间属性的材质表达第56-58页
     ·人文——空间氛围的文化嵌入第58-59页
     ·光影——空间效果的艺术塑造第59-60页
     ·绿色——空间环境的自然渗透第60-61页
   ·功能策略——多元与复合第61-74页
     ·设计教学空间体系的创建第61-67页
     ·评图空间模式的更新第67-69页
     ·展览空间体系的创建第69-72页
     ·实验室的多元化拓展第72-74页
   ·布局策略——开放与互动第74-82页
     ·线性空间布局方式的延伸第75页
     ·集中式空间布局形式的拓展第75-77页
     ·垂直开放式空间元素的引入第77-79页
     ·产学研一体化引发布局调整第79-80页
     ·学科领域交叉引发布局调整第80-82页
   ·技术策略——智能与生态第82-90页
     ·信息技术引领的空间变革第82-84页
     ·生态技术推动建筑馆更新第84-88页
     ·构造技术应用于表皮更新第88-90页
   ·建筑教育规律影响下建筑馆的空间更新发展趋势展望第90-93页
     ·办学特色多元化带来空间多样化发展第90页
     ·功能的日趋复合化发展趋势第90-92页
     ·跨学科交流的深入带来的功能拓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第92-93页
     ·建筑馆更新策略从功能到性能的生态化转变第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实践——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两次改扩建更新设计第94-144页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1988-1996)的教学空间第94-95页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的办学概况第94页
     ·这一阶段建筑教学空间概况第94页
     ·使用面积的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第94-95页
   ·建筑教育独立发展驱动下该校 1997 年独立建设的建筑馆第95-99页
     ·独立建设建筑馆的必要性第95页
     ·1997 年建筑馆的工程概况第95页
     ·校园空间布局的“点”睛之笔第95-96页
     ·富有动感的建筑形象第96-97页
     ·功能布置与空间布局第97-98页
     ·建筑文化内涵的烘托第98页
     ·精细统一的细部处理第98-99页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1997-2006)建筑馆的使用情况第99-102页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的办学概况第99页
     ·设计教学空间第99-100页
     ·少量的实验教学空间第100-101页
     ·公共交往空间第101页
     ·建筑馆(1997-2006)使用效果评价第101-102页
   ·建设国内一流硬件水平的驱动下该校 2006 年建筑馆第一次改扩建第102-107页
     ·建筑形象更新第103-105页
     ·空间更新第105页
     ·功能拓展第105页
     ·空间布局的调整第105-107页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2006-2012)建筑馆的使用情况第107-120页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的办学概况第107-108页
     ·这一阶段的专业教学模式第108-109页
     ·满足设计教学需要的空间体系第109-112页
     ·注重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第112-118页
     ·教学辅助空间第118页
     ·科研办公空间第118页
     ·建筑馆(2006-2012)使用效果评价第118-120页
   ·打造更高层次办学水平的驱动下 2013 年建筑馆第二次改扩建设计第120-133页
     ·更高层次办学的发展要求第120-121页
     ·设计定位第121-122页
     ·设计理念——“五馆一体,环境育人”第122-124页
     ·形象改造第124-125页
     ·功能整合第125-129页
     ·开放式布局调整第129-131页
     ·生态改造设计第131-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附图: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第二轮改造设计图纸目录第134-144页
第6章 结语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钢阻尼器在钢结构加层改造中的减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考虑截面刚度的组合梁简化模型及其三维框架受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