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页 |
·房屋加层改造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房屋加层改造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房屋加层改造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房屋加层改造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房屋加层改造的常用方法 | 第16-17页 |
·直接加层法 | 第16页 |
·间接加层法 | 第16-17页 |
·房屋钢结构直接加层技术 | 第17-18页 |
·结构减震控制加层技术 | 第18页 |
·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课题背景 | 第18-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结构减震技术与抗震分析方法 | 第22-34页 |
·引言 | 第22页 |
·结构减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3页 |
·耗能减震的原理与装置分类 | 第23-25页 |
·耗能减震的原理 | 第23-24页 |
·耗能减震装置的分类 | 第24-25页 |
·金属耗能器的常用力学模型 | 第25-28页 |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26页 |
·双线性模型 | 第26-28页 |
·金属耗能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28页 |
·软钢阻尼器的类型与性能 | 第28-31页 |
·梁式耗能器 | 第28页 |
·U 形、S 形、三角形钢元件耗能器 | 第28-29页 |
·折叠薄壁钢管耗能器 | 第29-30页 |
·无粘结支撑耗能器 | 第30-31页 |
·结构地震反应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1-32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32-34页 |
第3章 软钢阻尼器在加层改造中的对比研究 | 第34-67页 |
·引言 | 第34页 |
·计算模型介绍 | 第34-36页 |
·地震波的选用及调整 | 第36-40页 |
·地震波的选用 | 第36-37页 |
·地震波的调整 | 第37-38页 |
·本文地震波的选用 | 第38-40页 |
·软钢阻尼器在不同加层改造体系中的分析比较 | 第40-61页 |
·基本模型概述 | 第40-41页 |
·结构的振型 | 第41-43页 |
·基本自振周期的分析比较 | 第43-45页 |
·层间剪力的分析比较 | 第45-49页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 第49-56页 |
·层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 第59-61页 |
·加层柱脚刚度对软钢阻尼器在加层结构中减震的效果研究 | 第61-66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基本方案概况 | 第62页 |
·自振周期的分析比较 | 第62-63页 |
·层间剪力的分析比较 | 第63-64页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层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软钢阻尼器不同布置位置对加层结构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67-82页 |
·引言 | 第67页 |
·基本方案概况 | 第67-69页 |
·时程反应分析结果 | 第69-80页 |
·自振周期的分析比较 | 第69页 |
·层间剪力的分析比较 | 第69-72页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 第72-77页 |
·层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不同形式软钢阻尼器在加层结构中的减震效果研究 | 第82-95页 |
·不同形式软钢阻尼器对加层结构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82-94页 |
·引言 | 第82页 |
·基本方案概况 | 第82-83页 |
·自振周期的分析比较 | 第83-84页 |
·层间剪力的分析比较 | 第84-86页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 第86-91页 |
·层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