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的构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组合梁截面刚度和抗弯强度的简化计算 | 第18-28页 |
·折减刚度 | 第18-21页 |
·有效宽度 | 第21-23页 |
·等效截面 | 第23-24页 |
·组合系数法计算梁的刚度 | 第24-25页 |
·完全剪切的组合梁刚度 | 第24页 |
·无剪切的组合梁刚度 | 第24页 |
·部分剪切连接组合梁刚度 | 第24-25页 |
·研究设想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单层三维钢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28-48页 |
·与本文相关的 ABAQUS 功能模块 | 第28-33页 |
·Part(部件)功能模块 | 第28页 |
·Property(特性)模块 | 第28-29页 |
·Assembly(装配)模块 | 第29页 |
·Step(分析步)模块 | 第29-32页 |
·Interaction(相互作用)模块 | 第32页 |
·Load(荷载)模块 | 第32页 |
·Mesh(网格)模块 | 第32-33页 |
·其他功能模块 | 第33页 |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ABAQUS 求解设定 | 第34-35页 |
·三维钢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材料属性 | 第36页 |
·约束条件 | 第36页 |
·荷载计算 | 第36-38页 |
·理论计算 | 第38-40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0-46页 |
·与理论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40页 |
·钢梁的应力发展情况 | 第40-42页 |
·钢梁的等效塑性应变 PEEQ | 第42-44页 |
·钢梁 X 方向的位移 | 第44-45页 |
·钢梁的挠度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组合梁简化模型的三维框架受力性能分析 | 第48-70页 |
·钢框架的模型建立 | 第48-52页 |
·混凝土楼板有效宽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等效钢板的计算 | 第49-50页 |
·钢板厚度变化对组合梁刚度影响的理论计算 | 第50-52页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52-54页 |
·梁承担的面荷载 | 第52-53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53-54页 |
·简化模型板厚与组合梁抗剪连接程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基于组合系数法的组合梁刚度的计算 | 第54-55页 |
·算例 | 第55-56页 |
·按双向板传力形式分析框架梁的受力性能 | 第56-66页 |
·双向板时的加载方案 | 第56-58页 |
·加载至 52.8t 的结果分析 | 第58-66页 |
·荷载变化时板厚对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荷载-挠度 | 第66-67页 |
·截面应力随荷载的变化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跨度变化对组合梁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0-82页 |
·无楼板时跨度变化对钢框架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计算模型 | 第70页 |
·荷载计算 | 第70页 |
·加载至 20.8t 时数值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考虑组合梁截面刚度时跨度框架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3-80页 |
·混凝土楼板有效宽度的计算 | 第73-74页 |
·将混凝土楼板转化成等效的钢板 | 第74页 |
·计算钢梁 L4 的反弯点 | 第74-76页 |
·荷载计算 | 第76页 |
·加载至 65.6t 跨度变化对部分抗剪连接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影响 | 第76-78页 |
·跨度变化对完全抗剪连接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影响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