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

土家织锦当代发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0-16页
 一、 研究缘由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三、 土家织锦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四、 本文的内容及研究价值第14页
 五、 相关问题的说明第14-16页
第一章 土家织锦的发展的背景概况第16-19页
 一、 自然环境第16页
 二、 人文环境第16-19页
第二章 当代土家织锦的发展第19-47页
 一、 生存区域的变迁第19-22页
  (一)、 历史概况第19-20页
  (二)、 改革开放前期的变化第20-21页
  (三)、 新世纪以来的变化第21-22页
 二、 功能、样式的变迁第22-27页
  (一)、 历史概况第22-23页
  (二)、 改革开放前期的变化第23-25页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期的变化第25-27页
 三、 线材的变迁第27-32页
  (一)、 历史概况第27-28页
  (二)、 改革开放前期的变化第28-29页
  (三)、 新世纪以来的变化第29-32页
 四、 图案的变迁第32-41页
  (一)、 传统图案数量的说明第32-33页
  (二)、 现代图案的出现第33-37页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期现代图案的发展第37-40页
  (四)、 传统图案的复兴第40-41页
 五、 工艺的变迁第41-47页
  (一)、 传统工艺的应用概况第42-43页
  (二)、 织机的变化第43-44页
  (三)、 改革开放前期的变化第44-45页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期的变化第45-47页
第三章 现代传承制度第47-67页
 一、 传承人第48-59页
  (一)、 国家级传承人第49-55页
  (二)、 普通传承人第55-59页
 二、 传习所第59-64页
  (一)、 传习所内人群的特点第60-63页
  (二)、 传承意识模糊第63页
  (三)、 传习所竞争激烈第63-64页
 三、 花垣县民族工艺厂第64-67页
第四章 对当代土家织锦发展的思考第67-76页
 一、 政府的主导作用第67-69页
 二、 研究者的诱导作用第69-70页
 三、 从“量”到“质”的跨越第70-72页
 四、 从“量”到“质”的危机第72-74页
 五、 土家织锦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联第74-76页
结语第76-78页
注释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化创意的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下一篇: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