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智慧之门 | 第9-12页 |
| ·智慧的涵义 | 第9-10页 |
| ·领悟智慧 | 第10-12页 |
| 第二章:哲学与声乐演唱 | 第12-21页 |
| ·关于哲学 | 第12页 |
| ·哲学的抽象性和歌唱 | 第12-14页 |
|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和歌唱 | 第14-15页 |
| ·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原理和歌唱 | 第15-16页 |
| ·内因、外因和歌唱 | 第16-17页 |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和歌唱 | 第17页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歌唱 | 第17-18页 |
| ·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和歌唱 | 第18-19页 |
|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和歌唱 | 第19页 |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和歌唱 | 第19-21页 |
| 第三章:中国美学中的歌唱 | 第21-36页 |
| ·老子的美学 | 第21-23页 |
| ·老子论“道”、“气”、“象” | 第21-22页 |
| ·老子论“美”、“妙”、“味” | 第22-23页 |
| ·孔子的美学 | 第23-25页 |
| ·“仁”、“和” | 第23-24页 |
| ·孔子的“美”与“善”、“文”与“质” | 第24-25页 |
| ·“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 | 第25-26页 |
| ·《易传》中的“阴”和“阳” | 第26-27页 |
| ·美学中的“赋”、“比”、“兴” | 第27-28页 |
| ·虚一而静 | 第28页 |
|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 | 第28-30页 |
| ·传神写照 | 第30页 |
| ·气韵生动 | 第30-31页 |
| ·成竹在胸和身与化竹 | 第31-32页 |
| ·继承和创新 | 第32-33页 |
| ·天人合一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为技术,为艺术 | 第36-40页 |
| ·为技术 | 第36-37页 |
| ·为生活 | 第37-38页 |
| ·为艺术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