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尚书孔传参正》是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 第18-23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23-26页 |
第2章 《尚书孔传参正》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汇辑 | 第26-35页 |
·《尚书孔传参正》的编纂体例 | 第26-28页 |
·编排合理,经纬分明 | 第26-27页 |
·既明古今,又辨真伪 | 第27-28页 |
·不取擅改经文的各家传本及其义说 | 第28页 |
·蒐辑和梳理先秦两汉文献 | 第28-30页 |
·本人的蒐采之功 | 第28-29页 |
·利用宋以后之辑佚成果 | 第29-30页 |
·网罗清代汉学各家各派之义训 | 第30-35页 |
第3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今古文学术源流的梳理和考辨 | 第35-48页 |
·考正今文源流 | 第35-38页 |
·伏生所传二十九篇无《太誓》,《顾命》与《康王之诰》各自为篇 | 第35-37页 |
·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乃欧阳、大、小夏侯所为 | 第37页 |
·《太誓》为《中候》篇章之一,但确曾搀入今文《尚书》中流传一时 | 第37-38页 |
·梳理古文源流 | 第38-43页 |
·孔壁古文即“中古文” | 第38-39页 |
·孔壁古文十六篇的篇目 | 第39页 |
·郑玄《书序》所言逸《书》二十四篇非张霸伪书 | 第39-41页 |
·因其未立学官故郑玄不注逸《书》 | 第41-42页 |
·杜林所得漆书《古文尚书》是真 | 第42-43页 |
·厘清今古文名实 | 第43-48页 |
·古文乃仓颉所创,孔子用之以书六经 | 第43-45页 |
·两汉时期今、古文皆有流传 | 第45页 |
·《尚书》本百篇 | 第45-46页 |
·郑注《尚书》杂糅今古实属不得不然 | 第46-48页 |
第4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今、古文的汇辑和考证 | 第48-61页 |
·汇辑今、古文文字和义说的差异 | 第48-51页 |
·汇辑今、古文的文字差异 | 第48-49页 |
·辨今、古文义说的分歧 | 第49-50页 |
·挥发今文三家义训 | 第50-51页 |
·考校和评判各家义说的高下 | 第51-61页 |
·评判今文各家义说的短长 | 第52-53页 |
·考证今、古文义说的高下 | 第53-61页 |
第5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伪书、传的补充证伪 | 第61-72页 |
·补证伪《书》二十五篇的勦袭造伪 | 第62-64页 |
·抉发伪孔擅改经文之举 | 第64-66页 |
·对伪孔传勦袭作伪的补证 | 第66-72页 |
·揭示伪孔传勦袭之迹 | 第66-67页 |
·求证伪孔传出于王肃说 | 第67-69页 |
·揭示皇甫谧与王肃合谋作伪之迹 | 第69-72页 |
第6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禹贡》的水地考证 | 第72-77页 |
·考证古水道的源流变迁 | 第72-75页 |
·考证古山名 | 第75-77页 |
第7章 《尚书孔传参正》的解经和考据成就举要 | 第77-97页 |
·《尚书》今、古文皆惟有《尧典》,驳后世割分《舜典》之非 | 第77-80页 |
·《皋陶谟》序确为三篇同序,古文益稷作弃稷盖非 | 第80-82页 |
·驳何休王者居中岳以巡四岳之说 | 第82-83页 |
·解《舜典》“天子五载一巡守,诸侯四朝”为一年朝方岳、四年分朝京师,主郑玄而驳何休 | 第83-84页 |
·解《舜典》明试以功乃包赏罚黜陟言之,驳伪传 | 第84页 |
·《五子之歌》之“五子”非“五观”,驳惠栋、段玉裁说 | 第84-87页 |
·太公望、太颠均曾位居文王“四臣”之列,驳郑玄说 | 第87-88页 |
·舜父名瞽叟身实无目,非所谓有目不识善恶故称瞽,驳伪传、孔疏之误 | 第88-89页 |
·蒲姑非奄国国君之名,驳江声、皮锡瑞说 | 第89-91页 |
·舜流四凶乃在禹治水有成之前,驳郑玄说 | 第91页 |
·驳“舜征有苗而死”之说乃为失实 | 第91-92页 |
·驳旧说大禹干羽舞阶,有苗来格之说为失实 | 第92-93页 |
·驳《盘庚》篇伪传并数盘庚迁亳为五迁国都之说有误 | 第93-94页 |
·考证唐虞时象刑非谓无刑 | 第94-95页 |
·证“殛”非诛杀亦当为流刑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附录 A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书类《尚书孔传参正》提要 | 第108-109页 |
附录 B 《尚书孔传参正.序例》 | 第109-114页 |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