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丰富校企合作的理论 | 第11页 |
| ·指导技工学校更好的实施校企合作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设计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 ·技工学校 | 第18-20页 |
| ·校企合作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第22页 |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 ·福斯特的“产学合作”论 | 第23-24页 |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概述 | 第25-36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25-31页 |
| ·国民经济建设时期(1949-1965) | 第25-26页 |
| ·“文革”前期破坏与劫后恢复发展(1966-1976) | 第26-27页 |
| ·快速发展时期(1977-1996) | 第27-29页 |
| ·调整和改革时期(1997-2001) | 第29页 |
| ·新世纪,全面发展阶段(2002-至今) | 第29-31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内涵 | 第31-32页 |
| ·校企合作目标的一致性 | 第31页 |
| ·校企合作资源优势的互补性 | 第31-32页 |
| ·校企合作过程的科学性 | 第32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 ·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 第32页 |
| ·在教学改革上,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对接 | 第32-33页 |
| ·在学生教育上,实现技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 | 第33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 第33-36页 |
| ·“2+1”模式 | 第33页 |
| ·“工学交替”模式 | 第33-34页 |
| ·“冠名订单式”培养模式 | 第34页 |
| ·“校企一体”模式 | 第34页 |
| ·“双基地”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 ·“培训和鉴定”模式 | 第35页 |
| ·“助学式合作”模式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校企合作在河南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的实践 | 第36-43页 |
| ·河南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概况 | 第36-37页 |
| ·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37页 |
| ·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 第37-40页 |
| ·成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 | 第37-38页 |
| ·校企共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制度 | 第38页 |
| ·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在职职工培训班 | 第38页 |
| ·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培训教材 | 第38-39页 |
|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 第39页 |
| ·形成“2+1”、“冠名订单班”为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第39-40页 |
|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四新”搭建平台 | 第40页 |
| ·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 | 第40-43页 |
| ·专业设置与企业要求切合度增强,提高学生就业率 | 第40-41页 |
| ·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 第41页 |
| ·创新培训模式,加快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步伐 | 第41页 |
| ·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提高了办学层次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 第43-59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 | 第43-53页 |
| ·对教师的调查 | 第43-45页 |
| ·对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 | 第45-49页 |
| ·对部分企业的调查 | 第49-53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 第53-56页 |
| ·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 ·技工学校自身的问题 | 第54-55页 |
|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56-59页 |
| ·政府指导力度不够 | 第56页 |
| ·技工学校经费短缺,发展滞后 | 第56-57页 |
| ·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57页 |
|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有限 | 第57页 |
| ·校企双方权、责分不清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推进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59-66页 |
|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 第59-61页 |
| ·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 第59页 |
| ·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 ·加大校企合作经费的支持力度 | 第60页 |
| ·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 第60-61页 |
| ·加强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 | 第61-63页 |
| ·以就业为导向,规范专业设置 | 第61页 |
|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61页 |
| ·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 第61-62页 |
|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技工学校课程体系 | 第62-63页 |
|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第63-64页 |
| ·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 第63页 |
| ·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 第63-64页 |
| ·学生要利用实习机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64-66页 |
| ·学生要端正实习态度,认真接受企业的培训 | 第64页 |
| ·学生要服从企业管理 | 第64-65页 |
| ·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 第65-66页 |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 附录 1 | 第71-74页 |
| 附录 2 | 第74-77页 |
| 附录 3 | 第77-81页 |
| 附录 4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