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调查地点概述 | 第16-19页 |
第一章 衙门村蒙古族生产经济的变迁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衙门村蒙古族农业经济的变迁 | 第19-24页 |
一、经济体制的变迁 | 第19-22页 |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22-24页 |
三、生产观念的转变 | 第24页 |
第二节 牧业经济的变迁 | 第24-27页 |
一、牧业体制和养殖目的变迁 | 第24-25页 |
二、养殖方式的变迁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养殖业、商店与加工厂的变迁 | 第27-30页 |
一、养殖业 | 第27-28页 |
二、商店与加工厂的变迁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衙门村蒙古族民俗的变迁 | 第30-53页 |
第一节 衣食住行的变迁 | 第30-39页 |
一、衣着民俗的变迁 | 第30-32页 |
二、饮食民俗的变迁 | 第32-34页 |
三、住房条件和盖房民俗的变迁 | 第34-37页 |
四、出行的变迁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婚姻、丧葬、生育、祝寿、春节民俗的变迁 | 第39-48页 |
一、婚俗的变迁 | 第39-42页 |
二、丧葬民俗的变迁 | 第42-43页 |
三、生育民俗的变迁 | 第43-45页 |
四、祝寿民俗的变迁 | 第45-46页 |
五、春节民俗的变迁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变迁 | 第48-53页 |
一、敖包祭祀内容和形式的变迁 | 第48-51页 |
二、宝力根寺庙的变迁 | 第51-52页 |
三、其他祭祀信仰的变迁 | 第52-53页 |
第三章 衙门村蒙古族教育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变迁 | 第53-59页 |
第一节 衙门村蒙古族教育 | 第53-56页 |
一、衙门村蒙古族小学教育变迁 | 第53-55页 |
二、校本课程民族文化教育的变迁 | 第55-56页 |
第二节 语言文字使用的变迁 | 第56-58页 |
一、语言使用的变迁 | 第56-57页 |
二、文字使用的变迁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衙门村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58-59页 |
一、国家政策重视程度引起的变迁 | 第58页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引起的变迁 | 第58-59页 |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受经生活的制约 | 第59页 |
第四章 衙门村蒙古族文化变迁中的文化自觉 | 第59-68页 |
第一节 衙门村蒙古族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 第59-61页 |
一、在文化多样性中突出民族文化精髓 | 第60页 |
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 第60页 |
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有尊严、自信的表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 第60-61页 |
第二节 衙门村蒙古族文化自觉的表现 | 第61-65页 |
一、衙门村蒙古族在敖包节和庙会中文化自觉的体现 | 第61-63页 |
二、衙门村蒙古族幼儿教育中文化自觉的体现 | 第63-64页 |
三、衙门村蒙古族穿着蒙古族服装中文化自觉的体现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对衙门村蒙古族文化自觉状况的思考 | 第65-68页 |
一、发挥阜蒙县民族自治县的作用 | 第65-66页 |
二、文化自觉需要通过文化载体来表达 | 第66页 |
三、衙门村蒙古族更需要自己有文化自觉 | 第66页 |
四、传承、借鉴、创新、整合是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一 访谈资料 | 第72-107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