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地质勘查行业的任务和性质 | 第10页 |
(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一、地质勘查单位企改的必然性 | 第14-17页 |
(一) 必要性及必然性 | 第14页 |
(二) 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历程 | 第14-17页 |
1. 第一阶段:改革探索阶段 | 第15页 |
2. 第二阶段:从实施属地化管理开始到现在 | 第15-17页 |
二、117勘探队企业化经营发展分析 | 第17-26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17页 |
(二) 地质勘查单位的现状 | 第17-20页 |
1. 经营管理模式 | 第17-18页 |
2. 资质管理制度 | 第18-19页 |
3. 地质勘查项目 | 第19页 |
4. 人事管理体系 | 第19-20页 |
5. 财务管理体系 | 第20页 |
(三) 企业化改革取得的成果 | 第20-21页 |
1. 地质勘查主业不断加强 | 第20-21页 |
2. 矿业开发有效推进 | 第21页 |
3. 物理灭火工程取得实效 | 第21页 |
4. 标准化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 第21页 |
(四)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21-26页 |
1.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22页 |
2. 执行力和创新力不强 | 第22页 |
3. 缺乏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 | 第22-23页 |
4. 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沉重负担 | 第23页 |
5. 产业结构单一 | 第23页 |
6. 地质勘查文化与现代化企业文化的矛盾 | 第23-24页 |
7. 勘探利润偏低 | 第24页 |
8. 地质勘查市场严重萎缩 | 第24-25页 |
9. 营销功能缺失 | 第25-26页 |
三、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一) 政策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缓慢 | 第26-29页 |
1. 企业化改革的目标不明确是企业化改革受阻的根本原因 | 第26页 |
2. 企业化改革细则缺失是产生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源 | 第26页 |
3. 配套政策不健全是地质勘查市场不成熟的主要原因 | 第26-27页 |
4. 矿权市场不完善是地质勘查单位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 第27页 |
5. 政策的延续性、宏观性不强 | 第27-28页 |
6. 地方政府对地质勘查单位的认识不足 | 第28-29页 |
(二) 地质勘查单位内部原因 | 第29-30页 |
1. 管理者和职工的思想认识不足是阻碍企业化改革进程 | 第29页 |
2. 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认识不足 | 第29页 |
3. 不熟悉资本市场导致地质勘查单位在企业化运作资金缺乏 | 第29-30页 |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30-33页 |
(一) 国内经验借鉴 | 第30-31页 |
1. 广东模式 | 第30页 |
2. 云南模式 | 第30页 |
3. 辽宁、浙江模式 | 第30-31页 |
(二) 国外经验借鉴 | 第31-33页 |
五、深化内蒙古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对策 | 第33-41页 |
(一) 政府要发挥促进作用 | 第33-37页 |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2. 建立符合市场运作的市场规则 | 第34-35页 |
3. 加强政府推动和整体统筹 | 第35-36页 |
4. 创新思路,实现突破 | 第36-37页 |
5. 要切实解除地质勘查单位沉重的历史包袱 | 第37页 |
(二) 要切实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 第37-39页 |
1. 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 | 第37-38页 |
2. 规范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 第38-39页 |
3. 建立符合地质勘查队伍的现代化企业文化体系 | 第39页 |
(三) 转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 第39-41页 |
1. 巩固地质勘查主业,积累资本 | 第39-40页 |
2. 加快矿业开发步伐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