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学生论文

北京市中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图表目录第10-13页
1 绪言第13-17页
   ·本研究的背景第13-15页
   ·本研究的目的第15页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第15页
   ·研究的方法及步骤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30页
   ·概念梳理与界定第17-22页
     ·科学素养的梳理第18-20页
     ·科学素养的分类第20-21页
     ·科学素养的界定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6页
   ·科学素养评估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理科科目会考第26页
     ·PISA简介第26-27页
     ·NAEP简介第27-28页
     ·TIMSS简介第28-29页
     ·TBSL量表第29页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第29-30页
3 本研究的理论建构及调查工具的修订第30-34页
   ·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第31-32页
     ·理论内涵第31页
     ·调查工具第31-32页
   ·科学本质的理解第32-33页
     ·理论内涵第32页
     ·调查工具第32-33页
   ·科学能力第33-34页
     ·理论内涵第33页
     ·调查工具第33-34页
4 科学素养的调查和分析第34-90页
   ·科学素养的调查第34-37页
     ·调查对象第34-35页
     ·调查工具及调查程序第3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5-36页
     ·前测及修订第36-37页
   ·科学素养的总体分析第37-51页
     ·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第39-41页
     ·科学素养的年级差异第41-48页
     ·科学素养的区域差异第48-50页
     ·本节讨论第50-51页
   ·基本科学素养的分析第51-66页
     ·基本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第53-55页
     ·基本科学素养的年级差异第55-61页
     ·基本科学素养的区域差异第61-63页
     ·与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比较第63-65页
     ·本节讨论第65-66页
   ·科学本质理解的分析第66-80页
     ·科学本质理解的性别差异第69-71页
     ·科学本质理解的年级差异第71-77页
     ·科学本质理解的区域差异第77-79页
     ·本节讨论第79-80页
   ·科学能力的分析第80-90页
     ·科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第83-84页
     ·科学能力的年级差异第84-88页
     ·科学能力的区域差异第88-89页
     ·本节讨论第89-90页
5. 总结与建议第90-94页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90-93页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建议第93-94页
     ·本研究的不足第93页
     ·最后的建议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5页
感谢第95-96页
附录第96-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历史课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以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