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机器辅助技术论文

一种工业CT切片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工业CT技术概述第10-11页
        1.1.2 3D打印技术概述第11-12页
        1.1.3 工业CT和3D打印的结合第12-13页
    1.2 课题来源第13页
    1.3 课题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工业CT切片转化成3D打印G代码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3 轮廓插值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5-16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论文研究意义第16页
    1.5 论文组织架构第16-17页
    1.6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工业CT切片预处理第18-28页
    2.1 工业CT切片边缘检测第18-24页
        2.1.1 常见边缘检测算子在CT切片中的应用第18-23页
        2.1.2 几种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的结果第23-24页
    2.2 工业CT切片轮廓跟踪第24-26页
        2.2.1 八邻域轮廓跟踪算法第24-25页
        2.2.2 断边连接第25页
        2.2.3 轮廓跟踪流程第25-26页
    2.3 工业CT切片轮廓数据简化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工业CT切片几何信息判定第28-44页
    3.1 切片图像中的几何信息简介第28-29页
    3.2 内外轮廓判定第29-35页
        3.2.1 射线法简介第29-31页
        3.2.2 射线法判定内外轮廓第31-33页
        3.2.3 内外轮廓判定流程第33-35页
    3.3 工业 CT切片实体和背景判定第35-36页
    3.4 轮廓特征点判定第36-42页
        3.4.1 离散曲率计算方法第36-38页
        3.4.2 带符号离散曲率计算方法第38-39页
        3.4.3 特征点的选取方法第39-40页
        3.4.4 特征点选取流程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相邻工业CT切片插值第44-56页
    4.1 轮廓匹配方法第44-46页
        4.1.1 重合率简介第44-45页
        4.1.2 使用重合率匹配实体和背景第45-46页
    4.2 分支轮廓问题第46-51页
        4.2.1 分支轮廓的定义及分类第46-47页
        4.2.2 简单分支轮廓问题的解决第47-48页
        4.2.3 复杂分支轮廓问题的解决第48-50页
        4.2.4 整体算法及流程图第50-51页
    4.3 特征点匹配问题第51-52页
        4.3.1 特征点匹配第51页
        4.3.2 片段的概念第51-52页
    4.4 轮廓点匹配问题第52页
    4.5 层间轮廓线条插值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G代码格式转换第56-70页
    5.1 G代码概述第56页
    5.2 G代码结构第56-63页
        5.2.1 G代码结构第56-59页
        5.2.2 G代码指令字第59-63页
    5.3 3D打印的主要指标参数第63-65页
        5.3.1 打印质量参数第63-64页
        5.3.2 填充参数第64页
        5.3.3 打印速度和温度参数第64页
        5.3.4 支撑参数第64页
        5.3.5 打印材料和机型参数第64-65页
    5.4 G代码转化过程第65-69页
        5.4.1 组件划分第65-67页
        5.4.2 路径优化算法第67-68页
        5.4.3 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软件设计与应用第70-78页
    6.1 软件设计第70-73页
        6.1.1 软件框架第70页
        6.1.2 软件实现第70-73页
    6.2 应用实例第73-77页
    6.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7.1 结论第78-79页
    7.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第84-86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84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4-85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师范大学油画教学的优势和缺失
下一篇:非英语专业大专生英语听力成绩与元认知意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