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影响主运输巷道稳定性的各因素分析研究 | 第10-12页 |
| ·国内外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外巷道围岩稳定性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 ·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试验步骤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2 基于地质与地质力学巷道围岩地质特征分析 | 第22-38页 |
| ·矿区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围岩地质构造概况 | 第22-24页 |
| ·取样地点地质特性、分布及概况 | 第24-38页 |
| ·一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25-26页 |
| ·二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26-28页 |
| ·二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28-30页 |
| ·四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30-33页 |
| ·五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33-35页 |
| ·六号钻孔处围岩地质特性及分析 | 第35-38页 |
| 3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及地质力学评价 | 第38-60页 |
|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38-44页 |
| ·试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38-40页 |
| ·视密度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 ·超声波测定结果 | 第41页 |
| ·单轴抗压强度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 ·抗拉强度测定结果 | 第42页 |
| ·岩石弹性模量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 ·岩石枯聚力及内摩擦角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测定结果总结 | 第44-45页 |
| ·围岩地质力学评价 | 第45-59页 |
| ·围岩地质力学评价概述 | 第45-46页 |
| ·按岩石质量指标(RQD)分类 | 第46-47页 |
| ·按岩体结构分类 | 第47页 |
| ·按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分类 | 第47页 |
| ·按岩体地质力学分类(CSIR) | 第47-55页 |
| ·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围岩整体评价 | 第55-56页 |
| ·准岩体强度参数计算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4 运输大巷稳定性计算与理论分析 | 第60-70页 |
| ·巷道稳定性分析的前提假设 | 第60-61页 |
| ·平衡方程及使用条件 | 第61-63页 |
| ·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的支护作用力分析 | 第63-66页 |
| ·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一次支护作用理论计算 | 第63-65页 |
| ·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二次支护作用理论计算 | 第65-66页 |
| ·基于理论计算的大柳矿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 5 地质因素对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70-104页 |
| ·建立模型与确定试验方案 | 第70-74页 |
| ·数值模拟技术及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70-72页 |
| ·模拟目的及建模 | 第72-73页 |
| ·测线的布置 | 第73-74页 |
| ·岩层倾角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74-89页 |
| ·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74-83页 |
| ·井底车场运输大巷位移变化规律 | 第83-89页 |
| ·裂隙密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89-102页 |
| ·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89-97页 |
| ·井底车场主运输巷道位移变化规律 | 第97-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6 大柳矿主运输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04-126页 |
| ·岩层倾角与裂隙密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104-110页 |
| ·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105-107页 |
| ·井底车场运输大巷位移变化规律 | 第107-110页 |
| ·时间因素对巷道围岩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110-124页 |
| ·FLAC软件中蠕变模型种类 | 第110-111页 |
| ·蠕变模型的原理 | 第111-114页 |
| ·蠕变模型时间步与时间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 ·数值模拟试验模型与边界 | 第115-117页 |
| ·蠕变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7-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结论 | 第126-128页 |
| ·展望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4-13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