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玄风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4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21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6页 |
一、七贤、竹林七贤和竹林名士 | 第21-22页 |
二、玄风和竹林玄风 | 第22-26页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第26-38页 |
一、魏晋学术思想中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二、魏晋士风中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三、以竹林七贤为主体的研究 | 第29-38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思路 | 第38-4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第一章 竹林玄风的酝酿 | 第42-62页 |
第一节 汉末社会:竹林玄风滋长的土壤 | 第42-48页 |
一、汉末学风 | 第42-44页 |
二、汉末士风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正始玄论:竹林玄风的思想基础 | 第48-61页 |
一、正始谈风 | 第48-51页 |
二、正始玄理 | 第5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二章 竹林玄风的形成 | 第62-98页 |
第一节 高平陵政变:竹林玄风的政治诱因 | 第62-66页 |
一、高平陵政变 | 第63-64页 |
二、司马氏集团的高压统治 | 第64-66页 |
第二节 竹林名士 | 第66-81页 |
一、竹林名士的家世和生平 | 第66-76页 |
二、竹林名士的特质 | 第76-81页 |
第三节 竹林玄风的形成 | 第81-97页 |
一、“竹林之游”考辨 | 第82-96页 |
二、竹林玄风的特色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三章 竹林玄风的展现 | 第98-152页 |
第一节 寓建设于破坏中:情礼冲突的应对 | 第98-106页 |
一、越礼任情 | 第100-103页 |
二、越名任心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任情自然的人格解放 | 第106-123页 |
一、肆意酣畅 | 第107-112页 |
二、俭啬 | 第112-113页 |
三、服食 | 第113-115页 |
四、吟啸山阿 | 第115-117页 |
五、隐逸不仕 | 第117-119页 |
六、寻访山水 | 第119-123页 |
第三节 诗文著述中的精神超越 | 第123-144页 |
一、讽刺和抨击时弊 | 第124-133页 |
二、寄托心志和理想 | 第133-140页 |
三、表达隐逸思想 | 第140-144页 |
第四节 怡情艺术的生命情调 | 第144-151页 |
一、音乐和舞蹈 | 第144-149页 |
二、书法 | 第149-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四章 竹林玄风的转化 | 第152-188页 |
第一节 情礼关系的渐趋缓和 | 第152-158页 |
一、以礼节情 | 第152-155页 |
二、游外冥内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由魏入晋的竹林名士:以山涛、王戎为例 | 第158-165页 |
一、山涛 | 第158-161页 |
二、王戎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西晋清谈 | 第165-170页 |
第四节 元康之达 | 第170-177页 |
一、八达之任诞 | 第170-174页 |
二、竹林之放与元康之达的比较 | 第174-177页 |
第五节 西晋士风的颓废 | 第177-187页 |
一、忠德淡薄 | 第177-181页 |
二、趋炎附势:以二十四友为例 | 第181-183页 |
三、士不仕事 | 第183-185页 |
四、奢华无度 | 第185-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五章 竹林玄风的衰退 | 第188-204页 |
第一节 永嘉乱后对老庄学的修正 | 第188-192页 |
第二节 礼玄双修的中兴名士 | 第192-198页 |
一、慷慨赴国难的士人气节 | 第193-195页 |
二、清逸远识的玄远情怀 | 第195-198页 |
第三节 玄佛交融的永和玄言 | 第198-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204页 |
结论 | 第204-207页 |
附录一:竹林七贤籍贯、官职表 | 第207-208页 |
附录二:竹林七贤竹林交游时间表 | 第208-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6页 |
致谢 | 第226-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