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Summary in English | 第13-33页 |
表格目录 | 第33-34页 |
图示目录 | 第34-3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35-52页 |
引言 | 第3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35-46页 |
(一) 我国英语师资现状 | 第35-40页 |
1. 大学英语师资现状 | 第37-38页 |
2. 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 | 第38-40页 |
(二) 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 | 第40-43页 |
(三) 教改实验契机 | 第43-46页 |
1. 教改实验简介 | 第43-45页 |
2. 教改实验中的教师教育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第46-4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46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46-4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第二章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 | 第52-88页 |
引言 | 第52页 |
第一节 外语教师教育:概念、范式与模式 | 第52-65页 |
(一) 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52-55页 |
(二) 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 | 第55-58页 |
1. 过程—结果范式 | 第56-57页 |
2. 认知范式 | 第57-58页 |
3. 社会文化范式 | 第58页 |
(三) 外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 第58-65页 |
1. 匠才模式 | 第59-60页 |
2. 应用科学模式 | 第60-61页 |
3. 反思模式 | 第61-62页 |
4. 加强式反思模式 | 第62-65页 |
第二节 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支柱:反思能力培养 | 第65-75页 |
(一) 反思 | 第65-66页 |
(二) 反思性教学 | 第66-72页 |
(三) 反思能力 | 第72-73页 |
(四) 反思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师教育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 | 第75-87页 |
(一) 校本教师教育定义 | 第75-77页 |
(二) 校本教师教育的意义 | 第77-79页 |
(三)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途径 | 第79-85页 |
(四)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第三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架构 | 第88-121页 |
引言 | 第88页 |
第一节 模式简介 | 第88-89页 |
第二节 模式理据 | 第89-100页 |
(一) 二语习得理据 | 第89-90页 |
输入输出假设 | 第89-90页 |
(二) 哲学理据 | 第90-92页 |
1. 内因外因理论 | 第90-91页 |
2. 交往行动理论 | 第91-92页 |
(三) 社会学理据 | 第92-94页 |
1. 群际接触理论 | 第92-93页 |
2. 符号互动理论 | 第93-94页 |
(四) 教育学理据 | 第94-97页 |
1. 成人学习理论 | 第94-95页 |
2.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 第95-96页 |
3. “做中学”教育理论 | 第96-97页 |
(五) 心理学理据 | 第97-100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97-98页 |
2. 中介作用理论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模式内容 | 第100-112页 |
(一) 互动与多元互动概念 | 第100-101页 |
(二) 多元互动形式 | 第101-111页 |
1. 自我反思 | 第103-105页 |
2. 师生互动 | 第105-106页 |
3. 同伴互助 | 第106-108页 |
4. 专业引领 | 第108-111页 |
(三) 多元互动间的相互关系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模式特点 | 第112-117页 |
(一) 自主建构 | 第112-113页 |
(二) 持续输入 | 第113-114页 |
(三) 合作发展 | 第114-115页 |
(四) 个性参与 | 第115页 |
(五) 情境教育 | 第115-116页 |
(六) 注重合力 | 第116-117页 |
第五节 多元互动与反思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个案研究 | 第121-203页 |
引言 | 第121页 |
第一节 校本教师教育工作简介 | 第121-126页 |
(一) 实验学校简介 | 第122-123页 |
(二) 实验教师简介 | 第123-126页 |
第二节 校本教师教育实践 | 第126-157页 |
(一) 校本教师教育三阶段:重点与定位 | 第128-136页 |
1. 平台创设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 第128-132页 |
2. 支架创设阶段(2009年7月-2011年1月) | 第132-134页 |
3. 组织创设阶段(2011年2月-2012年6月) | 第134-136页 |
(二) 校本教师教育途径中的互动形式调整 | 第136-157页 |
1. 集中讲座 | 第136-140页 |
2. 日志反馈 | 第140-146页 |
3. 教学研讨 | 第146-151页 |
4. 专业学习 | 第151-155页 |
5. 行动研究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校本教师教育结果 | 第157-192页 |
(一) 数据收集 | 第157-159页 |
(二) 数据分析 | 第159-192页 |
1. 教学探究 | 第159-183页 |
2. 教师学习 | 第183-192页 |
第四节 分析成绩 | 第192-197页 |
(一) 多元合力教育途径 | 第192页 |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192-193页 |
(三) 需求与情感的关注 | 第193-194页 |
(四) 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 第194-197页 |
第五节 反思不足 | 第197-202页 |
(一) 客观因素 | 第197-200页 |
1. 实验现实条件 | 第197-198页 |
2. 教师职业特点 | 第198-199页 |
3. 应试教育制度 | 第199-200页 |
4. 传统观念影响 | 第200页 |
(二) 主观因素 | 第200-202页 |
1. 教师因素 | 第200-201页 |
2. 教育者因素 | 第201-202页 |
结语 | 第202-203页 |
第五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反思总结 | 第203-223页 |
引言 | 第203页 |
第一节 模式的修正 | 第203-204页 |
第二节 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 第204-212页 |
(一) 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 | 第204-206页 |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 | 第206-208页 |
(三) 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 | 第208-210页 |
(四) 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 | 第210-212页 |
第三节 模式实施建议 | 第212-222页 |
(一) 专业引领方面 | 第212-215页 |
(二) 同伴互助方面 | 第215-219页 |
(三) 师生互动方面 | 第219-220页 |
(四) 自我反思方面 | 第220-222页 |
结语 | 第222-2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223-233页 |
引言 | 第22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23-225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225-231页 |
(一) 方法与理论启示 | 第225-226页 |
(二) 实践启示 | 第226-231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231-232页 |
结语 | 第232-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4页 |
附录 1. 实验教师教学日志节选 | 第244-251页 |
附录 2. 实验班学生周记节选 | 第251-255页 |
附录 3. 实验教师访谈纲要(2012年6月) | 第255-256页 |
附录 4. 实验教师访谈记录文本(2012年6月) | 第256-259页 |
附录 5.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纲要(2011年12月) | 第259-260页 |
附录 6.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记录文本(2011年12月) | 第260-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