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炭疽芽胞杆菌的危害及流行病学 | 第8页 |
·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8-10页 |
·炭疽芽胞杆菌芽胞形成及萌发机制 | 第10-13页 |
·炭疽芽胞杆菌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SILAC 技术简介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5-29页 |
·菌株、质粒 | 第15页 |
·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 第15页 |
·实验中的主要仪器 | 第15页 |
·实验中的主要试剂 | 第15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5-16页 |
·培养基配方以及抗生素的浓度 | 第15页 |
·DNA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15页 |
·双向电泳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15-16页 |
·胶内酶切所用的溶液的配制 | 第16页 |
·芽胞萌发缓冲液的配制 | 第16页 |
·炭疽芽胞杆菌感受态制备溶液 | 第16页 |
·A16R BA5641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16-21页 |
·引物设计、合成及 DNA 测序 | 第16-17页 |
·打靶重组质粒 pKBA5641USD(pKSV7+BA5641up+spc+BA5641down)的构建 | 第17-19页 |
·pKBA5641USD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 SCS110 感受态 | 第19页 |
·从 SCS110 中提取质粒 pKBA5641USD 电击转化 A16R 感受态 | 第19-20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的筛选 | 第20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的验证 | 第20-21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 A16R 的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21页 |
·测定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的生长曲线 | 第21页 |
·测定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的生理生化差异 | 第21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芽胞萌发的比较 | 第21-22页 |
·芽胞样品的制备 | 第21-22页 |
·芽胞萌发能力的比较 | 第22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 第22-25页 |
·芽胞蛋白样品制备 | 第22-23页 |
·双向电泳 | 第23-24页 |
·脱色及扫胶 | 第24页 |
·胶内酶切 | 第24页 |
·胰酶酶解肽段的质谱检测 | 第24页 |
·质谱检测结果的数据库查询 | 第24-25页 |
·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 第25页 |
·A16R △lysA::spc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5-28页 |
·引物设计、合成及 DNA 测序 | 第25页 |
·打靶重组质粒 pKLusd(pKSV7+lysAup+spc+lysAdown)的构建 | 第25-26页 |
·重组质粒 pKLusd 电击转化 SCS110 感受态 | 第26页 |
·从 SCS110 中提取质粒 pKLusd 并电击转化 A16R 感受态 | 第26-27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的筛选 | 第27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的验证 | 第27-28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28-29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生理生化的测定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5页 |
·A16R BA5641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9-33页 |
·打靶重组质粒 pKBA5641USD(pKSV7+BA5641up+spc+BA5641down)的构建 | 第29-31页 |
·pKBA5641USD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 SCS110 感受态 | 第31-32页 |
·从 SCS110 中提取质粒 pKBA5641USD 并电击转化 A16R 感受态 | 第32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的验证 | 第32-33页 |
·A16R△BA5641::spc 与 A16R 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33-34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 A16R 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34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的生理生化测定 | 第34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芽胞萌发的比较 | 第34-38页 |
·芽胞样品的制备 | 第34-35页 |
·芽胞萌发能力的比较 | 第35-38页 |
·突变株 A16R△BA5641::spc 与出发菌株 A16R 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8-41页 |
·芽胞蛋白样品的双向电泳图谱 | 第38页 |
·差异蛋白质的质谱查询结果 | 第38-39页 |
·差异蛋白的分析 | 第39-41页 |
·A16R lysA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1-43页 |
·打靶重组质粒 pKLusd(pKSV7+lysAup+spc+lysAdown)的构建 | 第41页 |
·将重组质粒 pKLusd 电击转化 SCS110 感受态细胞 | 第41页 |
·从 SCS110 中提取重组质粒 pKLusd 将其电击转化 A16R 感受态细胞 | 第41-42页 |
·突变株 A16R△lysA::spc 的验证 | 第42-43页 |
·A16R△lysA::spc 与 A16R 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5页 |
·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附录 2 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附录 3 实验中所用试剂 | 第52-54页 |
附录 4 各种试剂盒使用步骤 | 第54-57页 |
附录 5 API 50 CH 生化试剂条成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