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Cytophaga hutchinsonii纤维素降解及滑动相关基因的研究

目录第1-8页
摘要第8-13页
Abstract第13-20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20-38页
   ·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第20-21页
   ·纤维素的结构第21-22页
   ·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第22-29页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第22-24页
     ·纤维素降解策略第24-27页
     ·纤维素吸附第27-29页
   ·滑动第29-32页
     ·Mvxococcus xanthus第30页
     ·Flavobacterium johnsoniae第30-32页
   ·Cytophaga hutchinsonii研究背景第32-36页
     ·Cytophaga hutchinsonii的特征与分类学地位第32-34页
     ·C.hutchinsonii的研究进展第34-36页
   ·论文的立题和工作思路第36-38页
第二章 Himar的插入突变和回补技术的建立第38-57页
   ·材料和方法第38-47页
     ·菌种第38页
     ·培养基第38-39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9-40页
     ·实验中用到的质粒与引物第40-41页
     ·接合转化第41页
     ·E.coli感受态制备及热激转化第41-42页
     ·C.hutchinsonii的感受态的制备及电击转化第42-43页
     ·分子生物学常用操作及常用反应体系第43-44页
     ·反向PCR第44页
     ·Southern blot第44-47页
   ·结果第47-55页
     ·C.hutchinsonii的接合转化第47-48页
     ·HimarEm3对C.hutchinsonii的转座插入及插入情况分析第48-50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cfxA、tetQ、cat在C.hutchinsonii中表达第50-55页
   ·讨论第55-57页
第三章 CHU 0134基因功能研究第57-79页
   ·材料和方法第57-66页
     ·菌种第57页
     ·培养基与缓冲液第57-58页
     ·试剂与仪器第58-59页
     ·实验中用到的质粒与引物第59页
     ·SDS-PAGE第59-60页
     ·蛋白浓度测定-考马斯亮蓝法第60-61页
     ·接合转化与纤维素吸附突变株的筛选第61页
     ·Southern blot与反向PCR第61页
     ·C.hutchinsonii生长曲线测定第61页
     ·菌体对纤维素的吸附率的测定第61-62页
     ·C.hutchinsonii菌落在软、硬琼脂表面的扩散第62页
     ·显微观察C.hutchinsonii菌落扩散第62-63页
     ·纤维素酶酶活测定及菌体各组分样品的制备第63-64页
     ·胞外分泌蛋白的SDS-PAGE第64页
     ·外膜蛋白的提取、纤维素吸附外膜蛋白的SDS-PAGE及质谱鉴定第64-65页
     ·蛋白质谱鉴定第65-66页
     ·蛋白序列分析软件第66页
   ·结果第66-77页
     ·转座子HimarEm3的插入突变及纤维素吸附突变株的筛选第66页
     ·纤维素吸附突变株A-4的表型测定第66-70页
     ·纤维素吸附外膜蛋白第70-72页
     ·胞外分泌蛋白第72-73页
     ·突变株A-4中HimarEm3的插入基因及临近基因分析第73-75页
     ·突变株A-4的基因回补第75-76页
     ·CHU_0134蛋白序列分析第76-77页
   ·讨论第77-79页
第四章 CHU 1277基因功能研究第79-100页
   ·材料和方法第79-83页
     ·菌种第79页
     ·培养基、缓冲液、试剂、仪器第79-80页
     ·实验中用到的质粒与引物第80页
     ·基因插入失活第80-81页
     ·总RNA的提取与反转求第81页
     ·表面蛋白的提取第81页
     ·外膜蛋白的提取、纤维素吸附外膜蛋白的SDS-PAGE及质谱分析第81-82页
     ·生长曲线、滤纸降解、琼脂表面菌落扩散、纤维素酶活测定第82页
     ·再生无定形纤维素(RAC)的制备第82页
     ·C.hutchinsonii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利用第82页
     ·C.hutchinsonii纤维二糖培养基中的糖分变化分析第82-83页
     ·C.hutchinsonii菌体及外膜蛋白的纤维二糖水解分析第83页
     ·C hutchinsonii菌体及外膜蛋白的纤维素水解产物分析第83页
   ·结果第83-96页
     ·CHU 1277基因插入失活第83-86页
     ·CHU 1277插入失活突变株(A1277)的表型第86-90页
     ·△1277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利用第90页
     ·纤维二糖的利用第90-94页
     ·纤维素的水解第94-96页
   ·讨论第96-100页
第五章 CHU 1797基因功能研究第100-115页
   ·材料和方法第100-103页
     ·菌种第100页
     ·培养基、缓冲液、试剂、仪器第100-101页
     ·实验中用到的质粒与引物第101页
     ·转座子HimarEm3插入突变及菌落扩散突变株的筛选第101页
     ·Southern blot与反向PCR第101页
     ·生长曲线、纤维素吸附、降解及琼脂表面菌落扩散第101-102页
     ·显微观察C.hutchinsonii在玻璃表面的滑动第102页
     ·突变株Cgly-2的CHU_1797基因回补第102页
     ·C.hutchinsonii在软琼脂表面的趋糖扩散第102-103页
     ·纤维素水解圈实验第103页
     ·软琼脂表面滤纸降解实验第103页
     ·扫描电镜观察C.hutchinsonii在纤维素纤维上的排列第103页
   ·结果第103-112页
     ·菌落扩散缺陷突变株Cgly-2的筛选及菌落扩散表型第103-105页
     ·突变株Cgly-2插入基因分析第105-107页
     ·突变株Cgly-2的基因回补第107页
     ·突变株Cgly-2其它表型分析第107-109页
     ·菌落扩散能力缺陷的影响第109-110页
     ·菌落扩散能力不影响纤维素降解第110-112页
   ·讨论第112-115页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绿假单胞菌T6SS效应蛋白Tse1、Tse3及其免疫蛋白Tsi1、Tsi3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PotD、TldD蛋白及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差异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及恶臭假单胞菌F1生物膜生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