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8页 |
·生物膜的结构 | 第17-18页 |
·生物膜的形成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8-20页 |
·为细菌抵抗外界环境提供保护 | 第18-19页 |
·获取营养物质并进行协同代谢 | 第19页 |
·帮助细菌获得新的遗传物质 | 第19-20页 |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第20-21页 |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密度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 第21-22页 |
·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基因差异表达 | 第22-23页 |
·生物膜研究的应用前景 | 第23-25页 |
·生物膜与相关疾病的治疗 | 第23-24页 |
·生物膜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恶臭假单胞菌与单环芳烃的降解 | 第25-27页 |
·腐胺的性质、作用及体内代谢途径 | 第27-29页 |
·腐胺的性质及结构 | 第27-28页 |
·腐胺的分布及作用 | 第28页 |
·腐胺的体内代谢途径 | 第28-29页 |
·腐胺转运蛋白系统 | 第29页 |
·TldD蛋白 | 第29-30页 |
·TldD与小菌素B17 | 第29页 |
·TldD蛋白与ccdAB系统 | 第29-30页 |
·TldD的蛋白酶活性 | 第30页 |
·谷氨酰胺的性质、作用及合成途径 | 第30-32页 |
·谷氨酰胺的性质及结构 | 第30页 |
·谷氨酰胺的分布及作用 | 第30-31页 |
·谷氨酰胺的合成途径 | 第31-32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 | 第32-35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性质、作用 | 第32-33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分类 | 第33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调控 | 第33-34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酶活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SOS系统 | 第35-37页 |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单环芳烃降解相关蛋白质在Pseudomonas putida F1利用不同碳源时的差异表达 | 第38-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细菌在不同碳源中的生长 | 第41-42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 | 第42-45页 |
·MALDI-TOF质谱分析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Escherichia coli中PotD蛋白的过量减量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49-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67页 |
·材料 | 第51-54页 |
·菌株质粒及遗传特性 | 第51-53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67页 |
·CTAB法提取E.coli BL21(DE3)基因组DNA | 第54-55页 |
·PCR扩增E. coli BL21(DE3)potD基因 | 第55-56页 |
·载体pET26b(+)-fpotD和pET26b(+)-ipotD的构建 | 第56-57页 |
·载体pET26b(+)-fpotD、pET26b(+)-ipotD的转化及重组子的验证 | 第57-58页 |
·重组菌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 第58页 |
·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 | 第58-59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59页 |
·λ-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potD基因 | 第59-63页 |
·恒流器培养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形成生物膜 | 第63-64页 |
·游离态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4页 |
·RNA提取和反转录 | 第64-66页 |
·RT-PCR定量分析生物膜中SOS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9页 |
·potD基因的PCR扩增及载体pET26b(+)-fpotD和pET26b(+)-ipotD的构建 | 第67-69页 |
·载体pET26b(+)-fpotD和pET26b(+)-ipotD转化E coli DH5a和BL21(DE3) | 第69-70页 |
·PotD+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验证 | 第70-71页 |
·PotD蛋白的纯化 | 第71-72页 |
·游离态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2-74页 |
·PotDO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第74-78页 |
·PotD+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78-80页 |
·PotDi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80-82页 |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生物膜中PotD的表达 | 第82-83页 |
·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游离态的生长曲线 | 第83-84页 |
·恒流器中PotD+,PotD0,PotDi的游离态和生物膜中SOS系统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 | 第84-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Escherichia coli中TldD蛋白的过量减量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91-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2页 |
·材料 | 第93-95页 |
·菌株质粒及遗传特性 | 第93-94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94-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5-102页 |
·PCR扩增E. coli BL21(DE3)tldD基因 | 第95-96页 |
·载体pET28a(+)-ftldD和pET28a(+)-itldD的构建 | 第96-97页 |
·载体pET28a(+)-ftldD和pET28a(+)-itldD的转化及重组子的验证 | 第97-98页 |
·TldD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 | 第98页 |
·λ-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MD基因 | 第98-101页 |
·PCR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101页 |
·卡那抗性的重组消除 | 第101-102页 |
·游离态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9页 |
·tldD基因的PCR扩增及载体pET28a(+)-ftldD和pET28a(+)-itldD的构建 | 第102-103页 |
·载体pET28a(+)-ftldD和pET28a(+)-itldD转化E.coli DH5α和BL21(DE3) | 第103-104页 |
·TldD+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验证 | 第104-105页 |
·TldD蛋白的纯化 | 第105-106页 |
·游离态生长曲线的检测 | 第106-107页 |
·TldD0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107-109页 |
·TldD+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109-110页 |
·TldDi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110-112页 |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生物膜中TldD蛋白的表达 | 第112-113页 |
·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游离态的生长曲线 | 第113-114页 |
·恒流器中TldD+,TldD0,TldDi的游离态和生物膜中SOS系统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 | 第114-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过量表达对E.coli BL21(DE3)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121-1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材料 | 第121-122页 |
·菌株质粒及遗传特性 | 第121-122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122页 |
·方法 | 第122-1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29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PCR扩增及载体pET28a(+)-fglnA的构建 | 第123-124页 |
·载体pET28a(+)-fglnA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 第124-126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在GSIO和GSI+生物膜中的表达 | 第126页 |
·生物膜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过量常量表达时的酶活测定 | 第126-127页 |
·GSIO和GSI+的生物膜形成状况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P.putida F1中tldD基因敲除所用同源片段的构建 | 第130-1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36页 |
·材料 | 第132页 |
·菌株质粒及遗传特性 | 第132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132页 |
·方法 | 第132-136页 |
·PCR扩增片段gskⅠ、gskⅡ、kan | 第132-134页 |
·融合PCR连接片段gskⅠ、gskⅡ、kan | 第134-1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37页 |
·融合PCR构建tldD gene同源片段tldDkF | 第136页 |
·融合PCR的引物及反应设计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全文总结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外文论文 | 第158-1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