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概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心理教育概念的提出 | 第12页 |
第二节 心理教育的理念 | 第12-16页 |
一、 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 第12-13页 |
二、 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 | 第13-15页 |
三、 学会对不健康心理的调适与处理 | 第15-16页 |
四、 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 第16页 |
第三节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意义 | 第16-22页 |
一、 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 第17-18页 |
二、 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 第18-19页 |
三、 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发展 | 第19-20页 |
四、 心理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 | 第20-21页 |
五、 心理教育有利于把握高校德育规律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认识现状 | 第22-24页 |
一、 心理教育与高校德育自成体系 | 第22页 |
二、 心理教育机构设置模糊 | 第22-23页 |
三、 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不当 | 第23页 |
四、 心理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不清 | 第23-24页 |
五、 对心理教育认识模糊 | 第24页 |
六、 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24页 |
第二节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现状 | 第24-25页 |
一、 重视社会教化,忽视个体的自我内化 | 第24页 |
二、 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 | 第24-25页 |
三、 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 | 第25页 |
四、 重视遵从意识的培养,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 | 第25页 |
第三节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作用现状 | 第25-28页 |
一、 心理教育对高校德育的促进作用 | 第25-26页 |
二、 心理教育对高校德育作用的不足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心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具体途径分析 | 第28-45页 |
第一节 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 第28-33页 |
一、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指导课 | 第28-29页 |
二、 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 第29-30页 |
三、 关注情感心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在学校教学中多渠道渗透心理教育 | 第33-37页 |
一、 造就一支既懂德育又懂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 | 第33-34页 |
二、 在学校教学中多渠道渗透心理教育 | 第34-36页 |
三、 加强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课题研究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提高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功效中的对策 | 第37-39页 |
一、 提高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37-38页 |
二、 “心理教育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提高德育水平 | 第38-39页 |
三、 正确激发心理教育功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影响 | 第39页 |
第四节 营造心理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利运用环境 | 第39-45页 |
一、 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 第39-40页 |
二、 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 第40-41页 |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 第41-42页 |
四、 营造和睦的宿舍心理环境及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