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之内涵界定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商事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 | 第13-16页 |
一、 商事仲裁第三人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 民事诉讼第三人的特征 | 第14-15页 |
三、 商事仲裁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关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 | 第16-17页 |
一、 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 | 第16页 |
二、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与仲裁第三人产生的联系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与合并仲裁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仲裁第三人之准确界定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之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第一节 第三人的仲裁救济权 | 第21页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在公正和效率上的体现 | 第22-25页 |
一、 仲裁的公正 | 第22-23页 |
二、 仲裁的效率 | 第23-25页 |
第四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扩张 | 第25-29页 |
一、 禁止反言原则的确立 | 第25-26页 |
二、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运用 | 第26-27页 |
三、 “公平合理期待”原则的设立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之实践基础 | 第29-33页 |
第一节 仲裁规则的支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仲裁实践的需要 | 第30-31页 |
一、 房地产案件 | 第30页 |
二、 海事案件 | 第30-31页 |
三、 外轮代理案件 | 第31页 |
第三节 部分国家立法对仲裁第三人的肯定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之制度架构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33-34页 |
一、 间接立法模式 | 第33页 |
二、 直接立法模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的条件与分类 | 第34-36页 |
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加入的条件 | 第36-37页 |
一、 关于“仲裁第三人由谁提出”的问题 | 第36页 |
二、 关于“引入仲裁第三人决定权在谁”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四节 仲裁第三人的权利与义务 | 第37-41页 |
一、 选择仲裁员的权利 | 第37-38页 |
二、 要求仲裁员回避的权利 | 第38页 |
三、 是否接受已经进行的仲裁程序的选择权 | 第38页 |
四、 保密义务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