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袁可嘉诗论的形成根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阵营中的袁可嘉诗论 | 第12-16页 |
(一) 诗歌史上的西南联大 | 第12-14页 |
(二) 袁可嘉诗论在西南联大的凝练与升华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诗学意象论与袁可嘉诗论 | 第16-21页 |
第二章 中国新诗创作中的有机体观念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对当前现实人生的紧密把握”的“现实”表现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新诗论现代主义手法技巧的“象征”运用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的“玄学”入诗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新诗戏剧化”理论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新诗“间接、客观”的客观化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新诗“矛盾、冲突”的场景化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新诗戏剧化的三个方面 | 第35-41页 |
(一) 内向的里尔克式 | 第35-37页 |
(二) 外向的奥登式 | 第37-39页 |
(三) 艾略特的诗剧式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袁可嘉诗论的历史意义 | 第41-44页 |
第一节 新诗戏剧化原则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继承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中国新诗现代化的途径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