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氯吡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兽药残留及其危害 | 第9-10页 |
|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 第9-10页 |
| ·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10页 |
| ·磺胺类药物残留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磺胺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 ·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 ·磺胺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 第12页 |
| ·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 ·磺胺氯吡嗪概述 | 第13页 |
| ·磺胺氯吡嗪残留检测方法 | 第13-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2章 磺胺氯吡嗪完全抗原的制备和鉴定 | 第18-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和器材 | 第18页 |
| ·试验动物 | 第18-19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9-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 ·磺胺氯吡嗪完全抗原的制备 | 第21页 |
| ·人工抗原蛋白浓度测定 | 第21页 |
| ·人工抗原的紫外扫描检测 | 第21-22页 |
| ·人工抗原的 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22页 |
| ·完全抗原的免疫学检测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7页 |
| ·人工抗原蛋白浓度 | 第23-24页 |
| ·人工抗原的紫外扫描检测 | 第24-25页 |
| ·完全抗原的 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 ·完全抗原的免疫学检测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完全抗原的合成 | 第27-28页 |
| ·抗原鉴定方法 | 第28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8页 |
| ·免疫方案的选择 | 第28-29页 |
| ·饲养管理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磺胺氯吡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0-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第30-31页 |
| ·试验动物和细胞 | 第31页 |
| ·主要培养液及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 ·小鼠的免疫 | 第32-33页 |
| ·检测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 | 第33页 |
|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第33页 |
| ·间接 ELISA 法筛选融合用小鼠 | 第33-34页 |
|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 第34页 |
|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 ·脾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 ·细胞融合 | 第34-35页 |
| ·融合细胞的培养 | 第35页 |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5-36页 |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第36页 |
| ·细胞培养上清敏感性 | 第36页 |
| ·抗体的特异性 | 第36-37页 |
| ·结果 | 第37-40页 |
| ·小鼠免疫 | 第37页 |
| ·检测抗原最佳包被浓度 | 第37-38页 |
| ·最佳封闭液 | 第38-39页 |
| ·细胞的融合、筛选及克隆 | 第39页 |
| ·细胞培养上清敏感性 | 第39-40页 |
| ·抗体特异性结果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小鼠免疫和筛选 | 第40-41页 |
| ·细胞融合 | 第41-42页 |
| ·细胞的克隆 | 第42页 |
| ·抗体的交叉反应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