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我国母猪繁殖水平概况 | 第10页 |
| ·母猪生产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 第10-13页 |
| ·后备母猪的的饲养管理 | 第11页 |
| ·妊娠期的的饲养管理 | 第11-12页 |
| ·哺乳期的的饲养管理 | 第12-13页 |
| ·查情配种技术 | 第13-15页 |
| ·适时配种的原理 | 第13-14页 |
| ·人工受精 | 第14-15页 |
| ·子宫炎症的防控 | 第15页 |
| ·母猪饲养的常见问题 | 第15-17页 |
| ·缺乳 | 第15-16页 |
| ·难产 | 第16页 |
| ·厌食 | 第16页 |
| ·断奶后不发情 | 第16页 |
| ·跛足 | 第16-17页 |
| ·影响母猪产仔性能的因素 | 第17-20页 |
| ·疾病 | 第17页 |
| ·营养 | 第17-18页 |
| ·膘情 | 第18页 |
| ·温度 | 第18-19页 |
| ·公猪 | 第19页 |
| ·配种方式 | 第19-20页 |
| ·叶酸 | 第20页 |
| ·其他 | 第20页 |
| ·目前繁殖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加快母猪产后恢复 | 第20页 |
| ·诱导母猪发情 | 第20-21页 |
| ·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 | 第21页 |
| ·诱发分娩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地意义 | 第21-22页 |
| 第2章 品种、胎次和产仔月份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 第22-27页 |
|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页 |
|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页 |
| ·结果 | 第22-25页 |
| ·不同品种的母猪产仔情况 | 第22页 |
| ·不同胎次的母猪产仔情况 | 第22-24页 |
| ·2010 年不同产仔月份的母猪产仔情况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26页 |
| ·品种对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胎次对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 第26页 |
| ·产仔月份对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不同配种时间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分组配种 | 第27页 |
| ·孕检 | 第27页 |
| ·产仔记录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页 |
| ·结果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子宫炎症的药敏试验及治疗效果 | 第29-38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病料 | 第29页 |
| ·培养基 | 第29页 |
| ·治疗药物 | 第29页 |
| ·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3页 |
| ·本猪场子宫炎症发病情况的调查 | 第29-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30页 |
| ·生化鉴定 | 第30-31页 |
| ·药敏试验 | 第31-32页 |
| ·治疗方法 | 第32页 |
| ·配种并观察其效果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 | 第33-36页 |
| ·子宫炎症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第33页 |
| ·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33-34页 |
| ·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5页 |
| ·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 第35-36页 |
| ·经三种药物治愈后母猪的受胎及产仔情况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治疗子宫炎症时的药物选择 | 第36-37页 |
| ·经不同药物治愈的母猪受胎率及产仔情况分析 | 第37页 |
| ·正确认识子宫炎症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5章 药物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药物处理方法 | 第3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 | 第39-40页 |
| ·两组母猪的受胎率、分娩率和产仔情况 | 第39页 |
| ·两组母猪所产仔猪腹泻与成活情况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页 |
| ·药物处理对母猪受胎率、分娩率、窝均产仔数和窝均初生重的影响 | 第40页 |
| ·产后药物处理对仔猪腹泻率和仔猪成活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