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现实背景 | 第15-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 | 第18-19页 |
·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 | 第19-20页 |
·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 | 第20-21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 第21页 |
·近郊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 | 第21-22页 |
·风景名胜区人类聚居点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风景名胜区——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 | 第24-25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 | 第25-26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 | 第26页 |
·选题的思路及方法 | 第26-28页 |
·文章思路 | 第26页 |
·写作方法 | 第26-28页 |
·论文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类型与特点分析 | 第29-45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资源性强 | 第29页 |
·距城市近、交通便利 | 第29-30页 |
·文化内涵较浓,与城市历史呈互动关系 | 第30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增加迅速 | 第30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受城市生产生活影响显著 | 第30页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性 | 第3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特征 | 第30-32页 |
·边缘社会 | 第31页 |
·边缘生态 | 第31页 |
·边缘景观 | 第31页 |
·边缘管理 | 第31页 |
·边缘用地 | 第31页 |
·边缘经济 | 第31-32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主要类型 | 第32-37页 |
·景源特征导向 | 第32-33页 |
·产业特征导向 | 第33页 |
·边缘特征导向 | 第33-37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特点分析 | 第37-43页 |
·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空间扩张特征 | 第39-40页 |
·类型的不同 | 第40-41页 |
·主体的不同 | 第41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人居聚居点与风景区的关系 | 第41-43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与周边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的互动 | 第43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的矛盾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我国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相关产业形成发展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产业概况 | 第45-46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经济产业的特点 | 第46-47页 |
·特有性 | 第46页 |
·依赖性 | 第46页 |
·服务性 | 第46-47页 |
·矛盾性 | 第47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聚居点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自然因素 | 第47页 |
·经济社会基础 | 第47-48页 |
·国家政策、法律宏观调控 | 第48页 |
·竞争状况 | 第48页 |
·利益分配 | 第48-49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对风景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的相互影响 | 第49-5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为人类聚居点提供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资源 | 第49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能够给人类聚居点带来经济效应 | 第49-5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压缩了人类聚居点建设的发展空间 | 第5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对人类聚居点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5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现状分析 | 第50-53页 |
·我国山岳型城市风景区产业发展现状 | 第50-52页 |
·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产业空间布局设计策略 | 第55-71页 |
·产业发展原则 | 第55-56页 |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 第55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5页 |
·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原则 | 第55页 |
·产业特色塑造原则 | 第55页 |
·生态与文化融入原则 | 第55-56页 |
·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 | 第56-57页 |
·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 | 第56页 |
·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 | 第56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56页 |
·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 | 第56-57页 |
·旅游市场需求 | 第57页 |
·风景区产业政策 | 第57页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人类聚居点产业空间布局要素 | 第57-58页 |
·点 | 第57页 |
·线 | 第57-58页 |
·网络 | 第58页 |
·域面 | 第58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发展方向 | 第58-59页 |
·山岳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结构优化 | 第59-60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产业布局优化模式探讨 | 第60-64页 |
·产业空间外部布局模式 | 第60-62页 |
·产业空间内部布局模式 | 第62页 |
·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化的必然性 | 第62-64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与产业空间布局策略 | 第64-66页 |
·人口规模 | 第64页 |
·调整行政区划 | 第64-65页 |
·功能布局 | 第65页 |
·规划的弹性 | 第65页 |
·生态核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第65页 |
·统一的城镇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 | 第65-66页 |
·交通道路规划 | 第66页 |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空间布局设计程序 | 第66-70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现状调查 | 第66-67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周围地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 第67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局点调控 | 第67-69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状态识别 | 第69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与建设控制 | 第69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集群的布置 | 第69-70页 |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交通组织 | 第70页 |
·评价与反馈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崂山风景名胜区北宅片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第71-85页 |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背景 | 第71-74页 |
·区域现状 | 第71-72页 |
·存在问题 | 第72-74页 |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发展定位 | 第74页 |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主要基础数据 | 第74-77页 |
·产业发展布局模式 | 第77-82页 |
·产业空间外部布局模式 | 第77页 |
·产业空间内部布局模式 | 第77-78页 |
·产业集聚模式 | 第78-79页 |
·产业空间布局导引 | 第79页 |
·产业布局程序 | 第79-82页 |
·现状梳理 | 第82页 |
·用地布局 | 第82-8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6-87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