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产业布局及发展研究--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北宅片区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选题背景第13-16页
     ·理论背景第14-15页
     ·现实背景第15-16页
   ·问题的提出第16页
   ·选题意义第16-18页
     ·理论意义第16-17页
     ·实践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第18-19页
     ·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第19-20页
     ·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第20-21页
     ·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第21页
     ·近郊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第21-22页
     ·风景名胜区人类聚居点第22-23页
     ·小结第23-24页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第24-26页
     ·风景名胜区——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第24-25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第25-26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第26页
   ·选题的思路及方法第26-28页
     ·文章思路第26页
     ·写作方法第26-28页
   ·论文框架第28-29页
第二章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类型与特点分析第29-45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特征分析第29-30页
     ·资源性强第29页
     ·距城市近、交通便利第29-30页
     ·文化内涵较浓,与城市历史呈互动关系第30页
     ·城市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增加迅速第30页
     ·城市风景名胜区受城市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第30页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性第3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特征第30-32页
     ·边缘社会第31页
     ·边缘生态第31页
     ·边缘景观第31页
     ·边缘管理第31页
     ·边缘用地第31页
     ·边缘经济第31-32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主要类型第32-37页
     ·景源特征导向第32-33页
     ·产业特征导向第33页
     ·边缘特征导向第33-37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特点分析第37-43页
     ·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7-38页
     ·空间分布特征第38-39页
     ·空间扩张特征第39-40页
     ·类型的不同第40-41页
     ·主体的不同第41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人居聚居点与风景区的关系第41-43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与周边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第43-44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的互动第43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的矛盾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我国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相关产业形成发展因素分析第45-55页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产业概况第45-46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经济产业的特点第46-47页
     ·特有性第46页
     ·依赖性第46页
     ·服务性第46-47页
     ·矛盾性第47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聚居点产业发展因素分析第47-49页
     ·自然因素第47页
     ·经济社会基础第47-48页
     ·国家政策、法律宏观调控第48页
     ·竞争状况第48页
     ·利益分配第48-49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对风景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居点的相互影响第49-5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为人类聚居点提供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资源第49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能够给人类聚居点带来经济效应第49-5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压缩了人类聚居点建设的发展空间第5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对人类聚居点产业发展的影响第5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现状分析第50-53页
     ·我国山岳型城市风景区产业发展现状第50-52页
     ·风景名胜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第52-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产业空间布局设计策略第55-71页
   ·产业发展原则第55-56页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第55页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55页
     ·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原则第55页
     ·产业特色塑造原则第55页
     ·生态与文化融入原则第55-56页
   ·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第56-57页
     ·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第56页
     ·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第56页
     ·经济发展水平第56页
     ·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56-57页
     ·旅游市场需求第57页
     ·风景区产业政策第57页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人类聚居点产业空间布局要素第57-58页
     ·点第57页
     ·线第57-58页
     ·网络第58页
     ·域面第58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发展方向第58-59页
   ·山岳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结构优化第59-60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产业布局优化模式探讨第60-64页
     ·产业空间外部布局模式第60-62页
     ·产业空间内部布局模式第62页
     ·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化的必然性第62-64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聚居点与产业空间布局策略第64-66页
     ·人口规模第64页
     ·调整行政区划第64-65页
     ·功能布局第65页
     ·规划的弹性第65页
     ·生态核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65页
     ·统一的城镇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第65-66页
     ·交通道路规划第66页
   ·山岳型城市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空间布局设计程序第66-70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现状调查第66-67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周围地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第67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人类聚局点调控第67-69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状态识别第69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与建设控制第69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产业集群的布置第69-70页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交通组织第70页
     ·评价与反馈第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崂山风景名胜区北宅片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第71-85页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背景第71-74页
     ·区域现状第71-72页
     ·存在问题第72-74页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发展定位第74页
   ·北宅片区产业发展主要基础数据第74-77页
   ·产业发展布局模式第77-82页
     ·产业空间外部布局模式第77页
     ·产业空间内部布局模式第77-78页
     ·产业集聚模式第78-79页
     ·产业空间布局导引第79页
     ·产业布局程序第79-82页
   ·现状梳理第82页
   ·用地布局第82-85页
第六章 总结第85-89页
   ·结论第85-86页
   ·本文创新点第86-87页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世园会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城市街角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探析--以青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