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劳动关系的概念 | 第18页 |
|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概念 | 第18-19页 |
|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 ·调整目标的特殊性 | 第19页 |
| ·劳动者的特殊性 | 第19页 |
| ·资本所有者的特殊性 | 第19页 |
| ·政府干预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20-23页 |
| ·人权理论 | 第23-25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27-40页 |
|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特点 | 第27-30页 |
| ·劳资矛盾显性化 | 第28页 |
| ·劳资矛盾复杂化 | 第28-29页 |
| ·劳资矛盾集中突发性强 | 第29页 |
| ·劳动者弱势地位凸显 | 第29-30页 |
|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政策现状 | 第30-32页 |
|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现状 | 第32-33页 |
|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行现状 | 第33-34页 |
| ·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4-40页 |
| ·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 | 第34-35页 |
| ·从主体角度分析 | 第35-37页 |
| ·从运行角度分析 | 第37-38页 |
| ·从法律及政策角度分析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8页 |
| ·发达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构建 | 第40-45页 |
| ·英国:主要体现为处理协调劳资纠纷 | 第40-41页 |
| ·意大利: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惯例 | 第41-42页 |
| ·荷兰:以中央级三方协商为总体框架 | 第42-43页 |
| ·日本、韩国:政府政策决策的必经程序 | 第43-44页 |
| ·新加坡、马来西亚:以行政调控为主导的协商模式 | 第44-45页 |
| ·发达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8页 |
| ·重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 第45页 |
| ·重视立法保障 | 第45-46页 |
| ·重视劳动关系三方沟通 | 第46-47页 |
| ·重视组织机构建设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对策 | 第48-58页 |
| ·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组织结构 | 第48-51页 |
| ·健全县以下级别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构 | 第48页 |
| ·克服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主体缺陷 | 第48-50页 |
| ·加强职权分解及功能细化 | 第50-51页 |
| ·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运行机制 | 第51-54页 |
| ·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 第51-52页 |
| ·设立专业化内设机构 | 第52页 |
| ·制订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危机处理规则 | 第52-54页 |
| ·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法律规定 | 第54-55页 |
| ·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 第54页 |
| ·完善集体合同立法 | 第54-55页 |
| ·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权威性 | 第55-58页 |
| ·政府带头维护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权威性 | 第55-56页 |
| ·建立三方协商成果落实规则 | 第56页 |
| ·逐步形成政策制订的前置性程序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