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公诉权制约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20页 |
(一) 公诉权概述 | 第12-14页 |
1. 公诉权的历史由来 | 第12-13页 |
2. 公诉权的属性 | 第13-14页 |
(二) 公诉权制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17页 |
1. 公诉权制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 公诉权制约的现实缘由—公诉权滥用 | 第16-17页 |
(三) 公诉权制约机制的内涵 | 第17-20页 |
1. 公诉权制约的目的 | 第17页 |
2. 公诉权制约的主体 | 第17-18页 |
3. 公诉权制约的对象 | 第18页 |
4. 公诉权制约的内容 | 第18页 |
5. 公诉权制约的类型与方式 | 第18-20页 |
二、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缺陷 | 第20-25页 |
(一) 法院司法审查的缺失 | 第20-21页 |
1. 空具形式的庭前公诉审查 | 第20-21页 |
2. 不起诉权司法审查的缺失 | 第21页 |
3. 公诉变更司法审查的缺失 | 第21页 |
(二) 检察机关内部对公诉权的制约效力极微 | 第21-22页 |
(三) 对被追诉人、被害人权利的漠视 | 第22-25页 |
三、公诉权司法制约的域外考察 | 第25-30页 |
(一) 庭前公诉审查 | 第25-27页 |
1. 美国—大陪审团制度、预审听证制度 | 第25-26页 |
2. 英国—起诉审制度 | 第26页 |
3. 德国—中间程序 | 第26页 |
4. 庭前公诉审查司法制约程序的比较 | 第26-27页 |
(二) 不起诉权的司法制约 | 第27-28页 |
1. 德国—强制起诉制度 | 第27页 |
2. 日本—准起诉制度 | 第27-28页 |
3. 不起诉权司法制约程序的比较 | 第28页 |
(三) 公诉变更的审查 | 第28-30页 |
1. 美国公诉变更制约机制 | 第28-29页 |
2. 德国法官决定模式对公诉变更权的制约 | 第29页 |
3. 公诉变更司法制约程序的比较 | 第29-30页 |
四、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30-38页 |
(一) 完善被追诉人、被害人对公诉权的制约 | 第30页 |
(二) 调和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改革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 | 第30-32页 |
(三) 加强法院对公诉权的制约 | 第32-38页 |
1. 建立预审程序,完善公诉审查制约机制 | 第32-35页 |
2. 对不起诉权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35-36页 |
3. 对公诉变更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