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前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 第15-1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1.中等职业教育 | 第15页 |
2.校企合作 | 第15页 |
(二)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第15-16页 |
2.杜威“学中做”的教育思想 | 第16页 |
3.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1.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发展 | 第17页 |
2.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 第17页 |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学生就业,实现“三满意”的目标 | 第17-19页 |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19-32页 |
(一)校企之间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合作 | 第19-20页 |
1.浅层次合作 | 第19页 |
2.中层次合作 | 第19页 |
3.深层次合作 | 第19-20页 |
(二)探索了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 | 第20-22页 |
1.订单式 | 第20页 |
2.工学交替式 | 第20页 |
3.顶岗实习式 | 第20-21页 |
4.实体融合式 | 第21-22页 |
(三)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2页 |
1.政府缺乏微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合作处于自发状态 | 第22页 |
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较低 | 第22-27页 |
3.中职学校优势不明显,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 | 第27-29页 |
4.中职生自控能力差,实习自由散漫,合作企业不满较多 | 第29-30页 |
5.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30-32页 |
五、推进中职类学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探索 | 第32-41页 |
(一)政府应该高瞻远瞩,主动参与地方校企合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 第32-33页 |
1.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引导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 第32页 |
2.健全法规制度细则,保障合作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合作的动机 | 第32-33页 |
(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 第33-35页 |
1.参与专业建设 | 第33-34页 |
2.参与师资培养 | 第34页 |
3.参与招生就业 | 第34页 |
4.参与制度建设 | 第34-35页 |
(三)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 第35-39页 |
1.科学选择合作企业,建立合作企业资料库,进行动态管理 | 第35页 |
2.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避免面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 第35-36页 |
3.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维护学生权益 | 第36页 |
4.强化双师素质,建设师资队伍 | 第36-37页 |
5.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四级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6.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教学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 第38-39页 |
(四)学生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去除陋习 | 第39页 |
1.改变观念态度 | 第39页 |
2.改善行为习惯 | 第39页 |
(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 第39-41页 |
1.建立正式的沟通渠道 | 第39-40页 |
2.完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一 | 第46-48页 |
附录二 | 第48-50页 |
附录三 | 第50-52页 |
附录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