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二胡、高胡论文

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特征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前言第7-9页
第一章 蜀派二胡曲创作概述第9-16页
 第一节 蜀派二胡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第9-10页
 第二节 四川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入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0-13页
  一、 四川民歌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0-11页
  二、 川剧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1-12页
  三、 四川清音、四川扬琴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2-13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3-16页
  一、 彝族音乐元素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3-14页
  二、 苗族音乐元素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4-15页
  三、 藏族音乐元素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5页
  四、 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元素与蜀派二胡曲创作第15-16页
第二章 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及其创作特征第16-25页
 第一节 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形成因素第16-18页
  一、 文化因素第16-17页
  二、 地域因素第17页
  三、 风俗习惯因素第17-18页
 第二节 蜀派二胡曲的音乐性特征第18-20页
  一、 蜀派二胡曲的基础调式特点第18-19页
  二、 蜀派二胡曲调式运用上的色彩变化第19页
  三、 丰富多变的节奏性与清新的舞蹈韵律感第19-20页
 第三节 蜀派二胡曲中的演奏技法特征第20-25页
  一、 弓法特点第20-23页
  二、 指法特点第23-24页
  三、 润腔特点第24-25页
第三章 蜀派二胡曲创作发展的阶段特征第25-44页
 第一节 起步期(1940年-1950年)第25-27页
  一、 从俞鹏的创作观说起第25-26页
  二、 俞鹏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第26-27页
 第二节 初创期(1950年-1960年)第27-30页
  一、 建国后的历史背景与段启诚的创作理念第27-28页
  二、 段启诚的创作特点及其对蜀派创作风格特征的开创作用第28-29页
  三、 《大凉山狂想曲》的创作特点第29-30页
 第三节 发展期(1960年-1980年)第30-35页
  一、 文革前夕的历史背景与《北京有个金太阳》的创作特点第31-32页
  二、 文革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人勤春来早》的创作特点第32-33页
  三、 文革后的历史背景与《满江红》的创作特色第33-35页
 第四节 成熟期(1980年至今)第35-44页
  一、 《苗岭早春》的创作特点及其艺术特色第35-36页
  二、 新时代段启诚的其他作品及其创作特点第36-38页
  三、 《江河云梦》的创作特点第38-40页
  四、 《大漠》的创作特色及创作新领域开拓第40-42页
  五、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云南映象”的美学特征
下一篇:李未明音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