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论 | 第7-13页 |
(一) 杨丽萍的舞蹈艺术生涯 | 第7-8页 |
(二) 近年来“印象派”的舞蹈艺术作品 | 第8-13页 |
二、云南映象的内容与思想 | 第13-22页 |
(一) 云南映象的叙事结构 | 第13-14页 |
(二) 万物有灵论的舞台演绎——云南映象的泛神论思想及符号象征 | 第14-17页 |
1、生殖崇拜:太阳 | 第14-15页 |
2、自然崇拜:土地 | 第15页 |
3、故土崇拜:家园 | 第15-16页 |
4、光明崇拜:“火祭” | 第16页 |
5、神灵崇拜:“朝圣” | 第16-17页 |
(三) 云南映象的艺术源泉:原始仪式与舞蹈艺术的结合 | 第17-22页 |
1、关于仪式的解释 | 第17-18页 |
2、原始舞蹈与仪式的关系 | 第18-19页 |
3、“云南映象”的仪式化特征 | 第19-22页 |
三、云南映象所蕴含的美学特征 | 第22-30页 |
(一) “云南映象”的“天人合一”之美 | 第22-25页 |
(二) “云南映象”的服饰美 | 第25-26页 |
(三) “云南映象”舞蹈、舞姿的美学特征 | 第26-27页 |
(四) “云南映象”中歌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 第27-30页 |
四、民族审美的心理结构 | 第30-34页 |
(一) 民族审美的理论 | 第30-31页 |
(二) 民族审美的心理结构 | 第31-34页 |
1. 民族审美主客体的变换 | 第31-32页 |
2. 民族审美取向的变化 | 第32-34页 |
五、云南映象的艺术价值和推广意义 | 第34-37页 |
(一) 艺术价值 | 第34-36页 |
1、“原生态”性 | 第34-35页 |
2、开拓性 | 第35-36页 |
(二) 推广意义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专著类 | 第38页 |
论文类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