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新兴产业 | 第1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18-20页 |
·传统优势产业 | 第20-2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21页 |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1-22页 |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产业联动与产业集聚理论 | 第23-25页 |
3 机理分析 | 第25-3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 第25-26页 |
·传统优势产业特征 | 第2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耦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26-27页 |
·作用机理 | 第27-31页 |
·政府推动机理 | 第28-29页 |
·传导机理 | 第29-30页 |
·联动机理 | 第30-31页 |
·融合机理 | 第3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结构 | 第31-34页 |
·空间逻辑结构 | 第32-33页 |
·时间逻辑结构 | 第33-3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耦合的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正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负效应分析 | 第36-38页 |
4 模型构建 | 第38-44页 |
·模型的构成及功能 | 第38-39页 |
·模型的构成 | 第38页 |
·模型功能说明 | 第38-39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9-44页 |
·耦合关联度模型 | 第39-40页 |
·耦合持续发展模型 | 第40-41页 |
·耦合指标体系设计 | 第41-44页 |
5 实证分析:以甘肃风电产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为例 | 第44-60页 |
·样本及基础数据的选择 | 第44-55页 |
·产业概况 | 第44-47页 |
·指标体系的检验及权重确定 | 第47-53页 |
·样本及基础数据选择 | 第53-55页 |
·耦合关联度评价 | 第55-58页 |
·评价指标层贡献值的计算 | 第55-57页 |
·产业综合贡献值的计算 | 第57-58页 |
·耦合关联度和持续发展度计算 | 第58页 |
·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6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政策建议 | 第61-66页 |
·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 第61-62页 |
·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 第62-63页 |
·总体投资政策 | 第63-64页 |
·完善制度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