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载荷传递路径的轿车侧面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1-18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侧面碰撞安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页 |
·轿车侧面碰撞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汽车侧面碰撞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车身结构耐撞性的研究 | 第15页 |
·侧碰乘员伤损防护的研究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和国内外法规 | 第18-26页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18-19页 |
·中心差分法 | 第19-20页 |
·LS-DYNA 有限元运用的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国内外侧面碰撞法规研究 | 第21-23页 |
·美国侧面碰撞法规(FMVSS214) | 第21-22页 |
·欧洲侧面碰撞法规(ECR95) | 第22-23页 |
·我国侧面碰撞法规 | 第23页 |
·新车评价程序(NCAP) | 第23-24页 |
·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 | 第24-25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26-33页 |
·引言 | 第26页 |
·可移动变形壁障建立与验证 | 第26-28页 |
·可移动变形壁障(MDB)介绍 | 第26-27页 |
·MDB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7-28页 |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8-32页 |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地板的传力优化 | 第33-49页 |
·引言 | 第33页 |
·地板及座椅系统传力路径的改进 | 第33-36页 |
·地板座椅系统变形分析 | 第33-34页 |
·改进方案 | 第34-36页 |
·车身接头对传力路径的影响 | 第36-40页 |
·侧面碰撞中关键接头的变形分析 | 第36页 |
·接头改进思路 | 第36-37页 |
·改进结果 | 第37-40页 |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评价标准 | 第40-43页 |
·头部损伤标准 | 第41页 |
·颈部损伤标准 | 第41-42页 |
·胸部损伤标准 | 第42页 |
·腹部损伤标准 | 第42页 |
·盆腔损伤标准 | 第42-43页 |
·侧面碰撞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载荷条件定义 | 第44页 |
·接触定义 | 第44页 |
·结果输出 | 第44页 |
·乘员损伤分析 | 第44-47页 |
·假人运动分析 | 第44-45页 |
·头部损伤分析 | 第45-46页 |
·胸部损伤分析 | 第46-47页 |
·腹部损伤和盆骨损伤分析 | 第47页 |
·其他侧面碰撞防护措施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前后门强度匹配 | 第49-61页 |
·引言 | 第49页 |
·侧面碰撞载荷分布 | 第49-51页 |
·侧面碰撞载荷传递路径 | 第49-50页 |
·前后车门载荷分配 | 第50-51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51-54页 |
·试验方法介绍 | 第52页 |
·试验安排及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多目标优化 | 第54-56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优化参数对前门侵入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优化参数对后门侵入量的影响 | 第56页 |
·数学回归 | 第56-57页 |
·响应表面法(RSM) | 第56页 |
·基于厚度的代理模型 | 第56-57页 |
·多目标求解及验证 | 第57-60页 |
·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57-58页 |
·优化结果及结果验证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