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DLA的虚拟植物弥散性生长形态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创新点与组织结构第13-15页
第2章 虚拟植物的相关研究第15-24页
   ·自然界中植物形态的分类第15页
   ·虚拟植物建模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发展趋势第17-18页
   ·虚拟植物建模方法第18-23页
     ·L 系统第20-21页
     ·迭代函数系统第21-22页
     ·参考轴技术第22-23页
     ·扩散有限凝聚(DLA)模型第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DLA 模型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第24-31页
   ·DLA 模型的提出及研究现状第24-25页
   ·DLA 模型基本原理第25-27页
     ·DLA 模型的数学背景第25-26页
     ·DLA 模型的生长过程第26-27页
   ·DLA 模型中的重要参数第27-30页
     ·种子点的选取第27-28页
     ·运动粒子的释放区域第28页
     ·运动粒子的方向概率第28-29页
     ·运动粒子的凝聚边界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改进 DLA 模型模拟植物弥散性生长形态第31-40页
   ·植物弥散性生长形态的提出第31-32页
     ·弥散性生长形态的定义第31-32页
     ·植物弥散性形态的典型实例第32页
   ·DLA 模型的算法改进第32-34页
   ·基于改进 DLA 模型的弥散性形态模拟第34-38页
     ·单根植物根向水性时的生长形态第35-36页
     ·单株植物根无向水性时的生长形态第36-37页
     ·群落植物根的形态第37-38页
     ·木本植物横剖面的纹理形态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5章 仿真实验环境的开发与应用第40-46页
   ·开发工具的选择第40页
   ·设计思路第40-41页
   ·相关数据结构第41-42页
   ·实验环境具体实现第42-44页
   ·分析及示例效果第44-4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6-48页
   ·工作总结第46页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判别与度量
下一篇:双目视觉测量系统误差分析与控制